•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知名导演炮轰收视率造假 舆论分析屡禁不绝原因
  • 知名导演炮轰收视率造假 舆论分析屡禁不绝原因

    时间:2018-09-18 17:25:54  来源:荆楚网  作者:

    TIM图片20180918163859.png

      荆楚网消息(记者卢霜)近日,导演郭靖宇在微博发文揭秘新剧《娘道》曾遭遇的收视率造假黑幕,引发舆论热议。

      随后,演员赵立新、导演陆川、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编剧李亚玲均声援,李亚玲称:“两年过去了,除了买收视的钱爆涨了一倍,从每集50万涨到了100万,什么都没改变。”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表态称,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人民日报》评论称,“不尽快拔藤除瘤,就会继续造成逆淘汰,这是对观众不负责,而文艺繁荣也必是虚妄之谈。”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从事收视率造假的“黑手”每年从电视剧产业市场中瓜分“利润”高达40多亿元。

      综观舆论反应,部分网民认为收视率造假是各类粗制滥造影视作品屡现的重要原因,会导致行业急功近利,最终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影视产业健康发展。也有网民认为,影视行业也要加大监管和整治力度,包括数据造假背后的腐败和利益勾结问题,以及影视圈天价片酬、偷税漏税、作品价值取向走偏等,看似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应加大系统性整改。有网民建议,应建立相互制约和完善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关于收视率造假,2017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就发布了行业自律承诺书。2017年9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今年4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再度强调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但相关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高企的购片成本让各方铤而走险收视率造假,而造假具备操作性,且未形成有效监管,调查公司、电视台、广告主和影视公司多方正陷入追求收视率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首先,根源在于高企的购片成本强化了收视率的重要性。据媒体统计,自2010年起,热门电视剧单集价格从50万元涨到了如今的300―500万元,而当前多数影视剧动辄50集以上,电视台购剧成本轻松就高达亿元以上。据媒体报道分析,高企的电视剧购买价格,则受到演员的天价片酬、“大IP”剧集泛滥、“一剧两星”的限制等因素影响。

      此外,目前国内影视行业是市场化运作模式,评价体系以收视率为主,尤其是广告商更是收视率至上。电视台为减少“低收视”的风险,片方为了“挤上”台播渠道,双方一般都会就收视率作出“对赌协议”,即片方需向电视台担保约定收视率,倘若未及格,电视台有权扣除部分尾款。这让电视台、广告主、造假公司之间建立了紧固的利益链。由于成本高涨,部分电视台开始想方设法“联手”外部的造假机构回收购剧成本。

      更关键的是,目前国内仅有CSM一家收视率调查公司,行业没有其他数据可与之对比。且调查公司调查样本基数不大,如分散到北京地区总共就几千户,干扰少部分用户样本来撬动某个地区整体收视率因此具备了较大操作可能性。如南方都市报报道,微博上某位用户就反映,他曾收到过不知名机构的电话,表示只要他定时收看某电视台的某部影视剧,就可以按小时支付他一定的报酬。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办法之一是再出现两家以上的收视率调查公司,与CSM形成竞争。

      如何保证收视率真实性,编剧王小平认为,可以参照美国做法:首先,美国各电视台和广告公司会对各家调研公司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其次,调研公司会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以此提升收视率调查的精确度;第三,美国电视台会利用收费频道将观众收视分群。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