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武汉30多年前金融改革风生水起:频出创举 闹出全国“动静”
  • 武汉30多年前金融改革风生水起:频出创举 闹出全国“动静”

    时间:2018-09-18 17:49:39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图为:李麦秋回首改革往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摄)

    全国第一家城市信用社,全国第一个资金市场,全国第一个企业信誉评级组织……

    您知道这些“第一”诞生在哪里?答案是:武汉!

    说起武汉的这些“全国第一”,都离不开一位睿智而又温文尔雅之人——原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行长李麦秋。

    “赶上了热火朝天的改革时代,成果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8月23日,李麦秋在汉口常青花园家中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87岁的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多年前的改革故事历历在目。

    武汉证券交易所:差“一口气”

    “武汉离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的梦想,就差一口气。”回忆起当年,李麦秋心中交织着自豪和遗憾。

    1990年底,上海、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敢想敢干的武汉,在1994年12月便设立武汉柜台交易系统,成为当时除沪深证交所之外的全国最早一批证券交易场所。武汉中商、武汉中百、武汉健民等8只内部股上柜试点交易,随后“汉柜”股票增至26只。汉柜交易活跃,全国瞩目。

    “汉柜”是如何产生的?在李麦秋看来,武汉证券交易市场起步于国债交易。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发行国库券,很多人“爱国认购”。由于缺乏流通和回购渠道,不少人到地摊集市,以大大低于票面的价格,用国库券换鸡蛋或者日用小商品。

    维护国库券信用,必须让其流通。1986年初,国家在武汉等城市试点专柜交易国库券。随着各地国债市场活跃,跨地区调剂成为必然。

    1992年初,省市人行携手创建武汉证券交易中心(又称武汉柜台市场,即“汉柜”),集中竞价交易国库券等证券,并梦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债券交易中心和区域性股票交易中心。

    很快,武汉成了全国国库券交易的中心。

    作为“老银行”,李麦秋深知企业之苦。财政紧张、银行贷款艰难,那就动员企业发行债券,开辟更多融资渠道。

    可难题来了,社会上难以判断哪些企业才能发债券。李麦秋与同事一合计,在1987年底就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企业信誉评级委员会。官员、财经教授及会计事务所的专家,认真分析企业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按三等九级评出企业信用。有了这一“标准”,武汉当时300多家企业发行了债券,筹集的资金相当于当时银行贷款的十分之一以上。

    李麦秋等趁势提出,以武汉证交中心为基础,组建全国第三个证券交易所,把武汉建成区域金融中心。

    “发展资本市场,一直是武汉的一个情结!”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申办过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全国粮食期货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

    武汉离第三交易所的梦想有多近?证监会原主席刘鸿儒2008年在其所著《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一书中披露,当时证监会曾正式向国务院申报增设武汉、天津两个证券交易所。

    然而,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海啸打破了武汉的梦想,全国柜台交易被一刀切地关闭。1998年11月9日,汉柜停止交易。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