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生态三“原”色系列报道之二:青山的呼唤
  • 生态三“原”色系列报道之二:青山的呼唤

    时间:2020-01-06 08:28:46  来源:大河网  作者:

    航拍下的辉县市太行山区郁郁葱葱。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河南日报生态保护课题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如何化“金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实践中,一些地方因发展生态经济赚得盆满钵满,普惠一方,一些地方却仍在望“林”兴叹:距离金山银山还有多远?

    直面“青山的呼唤”,做好“青山”化“金山”这篇生态大文章,实现“青山”与“金山”共享、保护与发展共赢,才是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所在。

    1

    “点绿”到“生金”,还有多远?

    “今天刮南风,空气里清新的味道直窜进鼻子里。”失明31年的琚正茂,触觉和嗅觉格外灵敏。12月20日,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琚正茂和老伴、大儿媳一起,正在清理山上的杂草,以防冬季失火。

    只见他用手触摸荆棘的位置,一镢头下去,连根拔起。

    太行山,盲人,21年,种树。这4个词联系在一起,令人难以置信。

    从1999年春天开始,琚正茂用双脚“看”地、用手摸树,带动全家上山,在石头缝中栽下20万棵侧柏、核桃树,终将350亩荒山变青山。

    他上山的前一年,“三江”洪水灾害暴发,森林生态功能凸显。

    他上山的第二年,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相继在河南落地;8年后,两轮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相继实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年均320万亩的新造林不断为中原大地添绿增色。全省森林面积由2012年的5756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6247万亩,森林蓄积量由1.42亿立方米增加到2.0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2.98%提高到24.94%。

    随着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迸发,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建设绿水青山的事业。专业造林、社会造林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生态林、经济林、花卉苗木等种类日益丰富。

    同样是在太行山的荒山上,在卫辉市唐庄镇政府的支持下,田窑村成立楸树种植合作社,在楸树上做足文章。

    唐庄植物克隆中心,一个个拳头大的玻璃瓶里,手指长的楸树苗生机勃勃。这些克隆苗无病毒、抗逆性好、生长速度快,不仅种满了田窑村的荒山丘陵地,还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周边市县。

    山是聚宝盆,坡有摇钱树。鄢陵花木、新郑大枣、西峡山茱萸、灵宝苹果、信阳茶叶等产业,不仅增一片苍翠、护一方水土,还成为地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然而,成本、收益问题一直困扰着琚正茂这样的播绿人。他栽种的20万棵树中,绝大部分是侧柏,生态功能显著,却无收益可言。仅有的1000多棵核桃树,随着核桃价格连年下跌,今年收入不到1万元。

    将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收益,方能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山窝里怎么飞出“金凤凰”?绿水青山如何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2

    “产品”与“期待”,怎么匹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

    绿水青山本身是一种资源,要想转化为金山银山,首先必须有市场,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

    上推20年,很多山清水秀的深山区往往跟“穷山恶水”画等号。我省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三山一滩”地区,4个深度贫困县有3个是山区县和林业生态大县,形成了“富饶的贫困地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凸显,逐渐从“盼温饱”转向“求生态”。近年来,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抓住机遇,发展生态种养业、生态旅游业,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从“穷山沟”到“金饭碗”,实质上,是市场愿意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生态环境埋单。

    目前,河南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48个(含试点),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各类森林旅游地,我省森林旅游蓬勃发展,游客量位居全国前十。

    “而今来看,我们提供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距百姓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供求常呈错位之势。”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党委书记郑东方表示。

    从森林旅游看,优质特色资源“少”,游客常常陷入审美疲劳;基础设施建设“差”,吃住行不方便,森林只可远观,可达性可入性有待提高;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档次“低”,大多停留在农家乐层面。

    从非木材林产品看,木本油料、森林食品等供求不平衡问题突出。

    在郑东方看来,人们对粮食和副食品的需求一部分已经转移到林业上来,希望有更丰富、更绿色、更天然的森林食品、森林蔬菜、森林保健品等优质林产品与之匹配。作为生态产品的主要“生产车间”,森林蕴含的巨大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产能”还有待挖掘释放。

    3

    “青山”到“金山”,如何转化?

    两年前,辉县市黄水乡牛王庙村一带还是荒山秃岭,冷冷清清,只有牛羊去啃食青草。

    两年后,这里仿佛开启“美颜”模式,40余种60万株树木绿染一片。军事号角、坦克轰鸣、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大山生气勃勃。

    这个由一些退伍军人打造的南太行军事体验园,不仅业务红火,也为当地农民就业开辟了新渠道。园区2017年年底动工,已投资2.5亿元,资金一大半用在了种树上。

    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风险高是农林项目的共性。如果项目本身再找不准市场痛点,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青山”也难以兑现为“金山”。

    南太行军事体验园受到青睐,原因就在于其打造的国防展品互动式体验项目、军事化训练富有特色,且市场稀缺,消费者乐于买账。

    无特色、同质化、低端化,是不少生态旅游项目的通病。这种症状在经济林和林果产品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果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

    令琚正茂苦恼的核桃产业,是一个明显例证。我省核桃产量逐年递增,供求关系发生逆转,鲜食、核桃粉、核桃饮料等产业难以消化核桃产能,导致核桃价格不断下降,经济效益逐年降低。

    “核”去“核”从?一些地方砍核桃树的苗头令河南农业大学专攻经济林研究的教授张党权心急如焚:作为高品质植物油,核桃油是化解核桃产能过剩的最佳选择。

    记者今年曾去“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走访,那里竹海延绵,竹产品涉及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等8个系列3000余个品种,“竹林+体验”“竹林+康养”“竹文化创意+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安吉县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近10%的竹产值,一根竹子撑起百亿产业,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挖掘林产品加工、旅游、文创、康养等产业的潜力,做好“生态+”这篇大文章,才能做大做强“金山银山”。

    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生态经济呈现勃兴态势:

    商城县以河南兴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累计培育和收集青钱柳苗木40多万株,开发的青钱柳茶被市场广泛认可,青钱柳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西平县发展海棠种植十多万亩,不断探索推进花卉景观、城市水系与海棠产业发展相结合,走既美且富的双赢路;

    禹州、宜阳等地瞄准迷迭香产业,布局产业链延伸上下游,正在构建迷迭香种植加工产业链。

    ……

    俗话说,脑子活了,票子来了。绿水青山并不会直接变成金山银山,关键在转化。要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和实现路径,并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相互协同,打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任督二脉”,把“青山”化为“金山”,让“金山”护美“青山”,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高水平保护,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

    (课题组成员:孟磊 方化祎 陈慧 高长岭 赵力文)

    相关推荐

    ·生态三“原”色系列报道之一:蓝天的诉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