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壮丽70年丨焦作解放盘活了中原战局 《地雷战》的原型就在这
  • 壮丽70年丨焦作解放盘活了中原战局 《地雷战》的原型就在这

    时间:2019-05-18 14:46:53  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作者: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施学霞

    □策划:城市运营管理中心 统筹:孟冉

    核心提示丨

    从盛产煤炭,因煤而兴,进而成为华北重要的煤炭城市,大量输出能源,到如今经济转型,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豫北重镇焦作走过了百年蝶变史。

    在此期间,焦作历经两次解放的红色记忆,不得不提。

    饱受蹂躏,一波三折,这里最终驱走阴霾,迎来光明。就像发生在这里的抗日地雷战原型一样,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触摸历史的脉搏,重温那段充满爱与恨、血与火、光明与希望的峥嵘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电影《地雷战》中的抗战英雄原型在焦作

    “埋上地雷端起枪,漫山遍野摆战场,大河边,小路旁,设起了一堵防护的墙,炸得敌人寸步难行,无处躲藏……”

    这首曲子,朗朗上口,慷慨激昂。4月24日上午,在焦作市解放西路西城美苑小区家里,今年89周岁的赵桂英老人哼起时,吐字清晰,声情并茂,配合手势,仿佛把人带入了上个世纪那个尘封已久的战争年代。

    作为上世纪40年代“太行八英”惟一健在者,老人能哼唱的这类曲子,还有不少。

    说起这些往事,鹤发童颜、耳聪目明、记忆力清晰的赵桂英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她讲,当年她们最早参加的是儿童团,后来又参加了妇女救国会、农民协会、民兵等组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她们一直活跃在焦作北部山区,先后与日伪军、国民党军队英勇斗争。

    其中,赵桂英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当时的“地雷战”。

    “我当时主要是负责打石雷,用钢钎在石头上打三寸眼,用来装炸药。因为不好打眼,旁边还有人帮拉弦子。我是打石雷,有人做石雷,还有爆破员,专门负责爆破。”赵桂英说,打石雷是个苦差事,非常费力,因此也只有像他们那样的年轻人能干。

    赵桂英说,通过造雷管、打石雷,他们用踏雷、群雷、定向雷、真假雷等把附近的山涧、河谷、交通要道都封锁了起来,使得日伪军几次进山,都被炸得血肉横飞,以致于他们不敢冒然进山。

    “有一次,听说鬼子要进山去赵庄扫荡,大家想着他们肯定要去梨树上摘梨,就在梨树下边埋了地雷,结果鬼子果然去摘梨,被炸伤了五六个人。”她说。

    根据《新华日报·太行版》报道,在打地雷竞赛中,赵桂英一天能打20个石雷,还受到嘉奖。

    1947年5月,焦作二区成立女民兵队。在队长连启英的带领下,她们在农田耕作同时,还刻苦进行投弹、射击等训练,并采取“敌进我退,敌打我绕,敌退我追,敌不打我骚扰”的游击战术,又把国民党驻军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应付。

    当年,赵桂英与连启英、郜小妞、郜文英、靳子荣等其他7位青年女共产党员一起,被评为“爆破英雄”。因为英勇杀敌、神出鬼没,她们还被群众誉为“太行山上的八盘雄鹰”,也称“太行八英”。

    岁月远去,但值得一提的是,像赵桂英老人经历的抗战事迹并没有被后人遗忘,上世纪60年代还被改编为抗日电影《地雷战》热映,可谓家喻户晓。

    这部电影,原计划就是在焦作市中站区龙洞乡(现龙翔街道办事处)拍摄,但因为交通不便,改在别处。不过,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大多还是龙洞乡赵庄村这个“抗日名村”的民兵,电影中的赵庄、高家庄、马家河子等地名,其实就是该乡的赵庄、高窑河、麦秸河。

    ●豫北重镇焦作解放,盘活了中原战局

    时间回到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焦作日军撤往新乡,但伪华北兴亚巡抚军和焦作矿警队组成剿共挺进纵队约3000人,建筑工事,垂死挣扎。

    1945年9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解放焦作的命令下达后,8日凌晨1时,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一团、第八军分区二团等部在七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八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政委刘毅率领下向焦作守敌发起攻击,于8时30分解放了焦作。

    (中共焦作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图片)

    中共焦作市委党史研究室文献资料显示,这场战斗,我军生俘伪华北兴亚巡抚军司令李仙洲、副司令李志鹏以下700余人,缴获迫击炮16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700余支、汽车10余辆。

    至当年11月8日,经过激战,博爱、温县、孟县、武陟、沁阳县城相继攻克,焦作全境首次获得解放。

    但是,国民党觊觎胜利果实,不断派兵侵扰,并于1946年大举向焦作在内的解放区进攻,中共焦作市委带领广大干部和基干民兵有计划撤离焦作,上了太行山,开展游击战争。

    随着刘邓大军于1947年挺进大别山,豫北我军在焦作区域逐渐由防守转入进攻,相继解放温县、博爱、沁阳以及孟县。

    进入1948年后,解放战争形势更利于我军。

    (中共焦作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图片)

    1948年10月24日,驻焦作国民党修(武)获(嘉)博(爱)武(陟)四县联防总指挥部及保安第二旅4000余人秘密退出焦作,向武陟黄河铁桥集结,以策应敌四十军北渡黄河。太行军区四军分区部队乘虚攻入焦作,缴枪万余支、汽车数辆、火车头1部及军用物资一批,焦作市区解放。

    10月27日,在武陟解放之后,华北野战军第十四纵队和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部队在修武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向修武县城守敌发起攻击,歼敌大部,俘500余人。国民党修武县县长、保安团司令徐景山率残部600余人东逃获嘉,修武县城解放。

    至此,焦作地区全境再次得以解放。

    1948年10月30日,《冀鲁豫日报》头条刊发了报道《我收复著名煤矿区焦作》,并在标题中指出“豫北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新乡等地敌除反正投诚外别无活路”。

    (新乡档案馆资料图片)

    对于焦作解放,中共焦作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科科长王斐文认为意义重大。

    首先,焦作作为华北重要的煤矿区,煤炭资源不言而喻。其次,焦作全境解放后,新乡已成国民党的一处“孤岛”。此外,陈谢大军南渡黄河,进军豫西,迫使国民党军队从陕北回撤,不仅缓解了陕北解放区的军事压力,也为中原战场我军赢得全面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豫北重镇焦作解放,盘活了中原战局。”他说。

    ●华北煤城回到人民怀抱,泽被后世

    说到焦作解放,不得不提的是焦作煤矿——这个由英国福公司最早开采于1898年、一度被外国人把控了半个世纪、煤炭产量当时排名国内前三的煤炭重地。

    焦作市档案馆资料显示,早在1945年焦作第一次解放后不久,太行解放区便接管了焦作煤矿,并成立了焦作新华煤矿公司,下辖王封矿、李封矿为一、二厂,电厂和机厂合并为三厂,并很快恢复了煤炭产能。焦作第二次解放后的1948年10月,煤矿再次回到人民的怀抱。

    值得一提的是,焦作矿区经历的两次解放,包括在实施战略转移、备战上山过程中,其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都给解放区带来了诸多经济利好——解放区的不少煤矿、发电厂、军工厂都源自焦作煤矿,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焦作这个诞生了河南省第一盏电灯、第一台电影放映机、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所路矿学堂的地方,仍然在为我国源源不断地供应着重要的煤炭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硝烟散去,历经120多年的焦作矿区几经沉浮、几经沧桑,如今风景如画,已经变成了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

    焦作新貌

    战争的印痕,也只有在安葬了830名烈士的焦作市烈士陵园等处,方得寻觅。

    烈士陵园内的太行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以及东方红广场上的焦作人民英雄纪念塔,镌刻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它们记载着历史,也见证着历史,如同两位守望者,瞩目着这座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也如同两座灯塔,给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指引未来。

    (感谢:中共焦作市委党史研究室 焦作市档案馆 焦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新乡市档案馆资料支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