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三多”委员履职记 今年的提案还是跟促进农民群众增收有关
  • “三多”委员履职记 今年的提案还是跟促进农民群众增收有关

    时间:2019-01-22 17:31:09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河南日报记者归欣

    1月19日的会议间隙,记者在省人民会堂偶遇行色匆匆的省政协委员、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他坦言,这几天白天开会学报告,晚上思考写材料,充实又紧张。说到今年带来的提案,陈增喜眉飞色舞起来,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田间地头,在给群众传授农技知识。“我的提案还是跟促进农民群众增收有关。”他告诉记者。

    陈增喜是本报重点报道过的先进人物典型。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扎根基层、倾心服务群众,2017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由于下乡多、电话多、农民朋友多,陈增喜在当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三多”局长;去年当选省政协委员后,他深感履职责任重大,在下乡、调研、思考上投入的精力更多了,又得了个“三多”委员的名号。

    30多年来,“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一直是陈增喜的心愿,能在全省两会这个平台上为群众发言,他格外用心。如何破解农业投入高产出低、农民增收乏力、三产融合缓慢等难题?去年一年,陈增喜跑遍了宛城区大大小小的农业合作社,走访上百户农民,与几十家企业座谈。经过深思熟虑,他在今年的两会上郑重提交了一份提案,题为《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益分配机制》。

    “名字是有点长,说穿了不复杂。”他拉着有点蒙的记者,在会场外的台阶上坐下,一边比划,一边解释。所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就是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把农户、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联系起来,在规模种植、养殖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17年10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出台了指导意见,要求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

    “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正当其时。关键是要探索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合作社、企业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真正‘坐上一条船、拧成一股绳’,三方得利、皆大欢喜。”陈增喜说,农民的“利”,是不再依赖农作物种植,而是从地租和劳务上获取更多收益,增收致富;合作社的“利”,是通过规模化经营获取组织服务费用、降低农资成本;企业的“利”,是既能获得稳定有质量的原材料来源,又能大幅减少仓储、物流投入。

    这并不是陈增喜的空想。目前,在宛城区高庙、红泥湾、茶庵等乡镇的2万多亩土地上,天冠、牧原、想念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宛农、老农经等农业合作社一起,与1600多户群众携手并肩谋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初显效应。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做法。”陈增喜说,比如,地租按每亩每年400公斤小麦的标准支付,群众乐意接受,合作社也减轻了负担;合作社联合采购罐装化肥,仅分袋包装一项,每吨就能节省200多元;把各乡镇空置的粮管所仓库利用起来,为企业提供仓储服务,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降低了企业成本。

    “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还需要政府积极支持和引导。一方面,要为利益分配机制的健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从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帮助。”陈增喜建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