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走转改·记者蹲点|辛庄岭为何改称新庄岭
  • 走转改·记者蹲点|辛庄岭为何改称新庄岭

    时间:2018-07-23 20:40:00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河南日报记者 孟磊 孟向东 吴曼迪

    “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就是生产力。群众看党员、党员靠支部,一个村富不富,就看你认不认这个理儿。” ——杨登 中辛庄岭村村支书

    7月18日,南阳酷热。方城县拐河镇党政办主任王小柯盛邀记者“一定要去采访一下辛庄岭,这个村可有意思了”。

    乘车从镇里到辛庄岭,十几分钟路程,夹山满目葱茏,果园连片。

    车到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两块牌子打眼,左边是“辛庄岭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右边是“新庄岭村党群服务大厅”,我们问王主任:“辛庄岭还是新庄岭?这村到底叫什么名儿?”王小柯指着一个中年汉子:“你们问他,他叫杨登中,是村支书。”

    杨登中哈哈一笑:“俺这个村,虽然没有辛姓人家,但自古就叫辛庄岭,想来是生得辛苦、活得艰辛。村子挂在半山坡,满山石头,缺水少地,十年九荒,村里女孩往外寻、外村女子不来嫁,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光棍村。”

    光棍村是怎么由穷变富的?村里人都说,就从杨登中回村当支书开始。

    20年前,正在镇上当农修厂经理的杨登中被镇党委派回村里任村支书,那个烂摊子叫33岁的杨登中无处下手。

    怎么办?靠党员!杨登中回忆说,村里穷,是因为没项目没路子,没路子是因为没人领着干,关键还是党支部不强。

    杨登中拿着党员名单,把村里42名党员分成4个党小组,召集开会,不料,等了一个小时,稀稀拉拉没来几个。最后挨个打电话才全员到齐。“凡是召集党员开会都是事关村里的关键事儿,咱开短会,讲短话,党员如果连开会都起不到表率作用,老百姓还能信得过咱吗?”杨登中第一次党员会议就立下硬规矩:开会再迟到,门口站着听。

    在老杨近乎“严苛”的要求下,党员们的心劲儿提起来了,有门路的,带人出去打工创业找外钱,留在村里的带着乡亲治山改地种果树。三年后,满山见绿、果园飘香;又三年,电站、小学、提灌站,都靠党员带头,勒紧腰带艰苦奋斗建成了。后来,支部号召党员捐款修路架渠办企业,党员纷纷解囊,一些外出创业有成的党员干脆带着钱和项目回来了,很快,路通、水通、企业成。杨登中感叹: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就是生产力,现在的党员个个让村民钦佩,“去年7月一天夜里,都12点了,县里突然通知明天早上来检查工作,我当即打电话叫村里党员来布置任务,10分钟,全到齐。党员,就这么硬实。群众看党员、党员靠支部,一个村富不富,就看你认不认这个理儿。”

    现在的辛庄岭,站在山上放眼望去,石头山早已变成花果山,近2000亩酥梨、桃和板栗,吸引着游人春来赏花秋来进货,农家乐生意日益红火,加上旅游观光一项,农户平均年收入就4万元。钱多了、路宽了,有车一族、在县城购房一族也多了起来,按村党支部的规划,今年年底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提前完成这件大事。

    “还有件大事,”杨登中指着墙上的牌子,“就是大家想把‘辛庄岭’改为‘新庄岭’。我们知道这得找民政部门申请,等上级审批,这几块新牌子是那些比较性急的干部村民改的,我们的公章还是辛庄岭村。不过不管最后能不能改成,过去那个苦过苦熬的辛庄岭已经没有了,在老百姓心目中只有新庄岭。”

    临别,老杨特意领我们看村南头的文化广场,那里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仿佛城里的小区,文化墙上记载着辛庄岭的历史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还有个叫“忆园”的小型农耕博物馆,陈列着过去的老物件,保留着农村特有的记忆,记录着这个山村从“辛庄”到“新庄”的故事。

    送我们出村口,杨登中示意我们回头看村口新立的青石牌坊门,上面赫然刻着“新庄岭”三个大字,铁画银钩。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