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藏宝无数“隐于市”的民办博物馆 未来将抱团“园区式”发展
  • 藏宝无数“隐于市”的民办博物馆 未来将抱团“园区式”发展

    时间:2018-05-19 15:10:55  来源:大河网  作者:

    西晋青瓷神兽尊

    舍利函

    太阳神

    宋代登封窑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

    北魏永宁寺男性贵族影塑

    明代沉香书案

    “丁都赛、杨揔惜、凹歛儿、薛子小”铭文肖像砖雕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岩文图

    核心提示丨作为国家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博物馆近年来发展迅猛。最快时期,曾有“三天增加一座”的说法。

    全国范围内的这一状况,之于河南,同样如此。

    在关注了河南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现状(《民办博物馆除了“输血”还需“造血”,详见大河报2018年3月24日AⅠ·14版》)后,《河之洲》再次把目光聚焦非国有博物馆,从更宽的视野,关注他们珍稀、惊艳却又少人所知的“镇馆之宝”级藏品,以及创办者们踌躇满志、胸怀天下又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

      ●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一位文博爱好者,郑州市民彭女士发现,最近几年,身边的亲友们,有这个共同爱好的人明显多了,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她说,喜好文博,只是从内心对文物、对文博圈内的一些知识感兴趣,想去了解,并不意味着就是迷恋收藏,特别是那种对名贵字画的狂热追逐,“我跟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认为,那样很俗。喜欢,不必一定要去占有”。

    “现在,去博物馆观展的人多了。一有展出,哪怕是一个感觉还不太热门的展出,入场往往都要排队,真的是很火。”她说。

    在四五年的涉猎中,她和身边的文博爱好者也是尽可能多地去文博场馆参观、学习。郑州乃至全国,能够查询到的博物馆包括非国有博物馆,他们都会慕名而去。有时候,他们往往一待就是半天,甚至一天。

    “不关注不知道,原来咱河南的博物馆真不少,特别是民办博物馆,这几年真的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她说。

    来自河南省文物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仅郑州就有已经审批成立的民营博物馆21家,同时还有大量筹备待批。在洛阳,从2011年启动筹备到2013年,不到3年时间,民办博物馆数量就超过了20家,目前已超过43家,呈“井喷”之势。

    河南目前已有博物馆、纪念馆340座,其中非国有达到114家,基本形成了以河南博物院为龙头,以国有市县级博物馆为主体,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网络体系。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有关人士也说,数量增长最快、发展最迅猛的,无疑就是非国有博物馆了。

    在多位民办博物馆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一大背景是,2012年7月,原文化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捐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建民间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

    “这个政策,就像一阵东风,让很多收藏家看到了希望,积攒了多年的收藏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全国一大批民办博物馆应声成立。”上述业内人士说。

    当然,背后的原因,除了我省本就是文物大省,文物资源丰富外,主要缘于经历了多年的收藏大热后,很多收藏家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希望“登堂入室”,完成从收藏到展示的转变,而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体面、最具成就感的方式,就是设立博物馆。

    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有关人士认为,尽管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但这种民办博物馆的趋热,不管是创办,还是观展,还会持续下去。

    “这,应该是大家价值认同的回归。毕竟,物质再富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果欠缺,那生活就会缺少味道,活得也会空虚、迷茫。”他说。

    ●藏品凝聚举办者心血

    珍稀且价值巨大的藏品,不仅是民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民办博物馆创办者们的心血所系,堪称心头肉。对他们来说,这些精美绝伦的藏品,几乎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寄托了他们太多理想。

    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同时兼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的李宝宗,讲述了他收藏镇馆之宝“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的往事。

    他说,2007年秋,有人送来一件彩陶盆,图案很怪,鸟头蛇身,问他们要不要。“我们当时不收藏彩陶,就说不要。刚好身旁有一个在郑州开店的甘肃人,说甘肃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彩陶,肯定要,于是就把图片发了过去。”

    “让人没想到的是,那位甘肃收藏家看后嫌贵,结果这件‘鸟龙’纹彩陶盆就‘砸’到了我手里。”李宝宗说。

    开始研究彩陶后,他逐渐发现了这个彩陶盆的价值。

    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多位专家现场鉴定过后,他专门进行了考证研究,认为该彩陶盆纹饰可能反映了传说中的以凤(鸟)为图腾的炎帝、以龙(蛇)为图腾的黄帝关系,是炎黄两大氏族融合后为“祭天”而制作的一个法器,最终成就了“炎黄子孙”。

    2011年11月8日,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半坡遗址发掘主持人、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在渑池县召开的“仰韶和她的时代——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看到“鸟龙”纹彩陶盆后,为“鸟龙”纹彩陶盆题词:“仰韶彩陶第一飞龙,万分宝贵,堪称国宝,对文明起源研究有巨大价值,极宜珍视。”

    此后,该彩陶盆受到了众多重量级专家肯定和赞誉,甚至被称为“中国史前彩陶重器”“龙之传人之魂”“华夏之徽”。

    如今,对这些“镇馆之宝”级别的藏品,李宝宗更是珍爱有加。

    珍爱的原因,除了这些展品的本身价值外,还在于他长年累月地坚持收藏,耗去了太多的资金、精力,以及青春年华。个中酸甜苦辣,常人难以体会。

    包括李宝宗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也都感叹,作为高投入行业,收藏家们创办民办博物馆,代价极高,若没有一腔热血,一些情怀,根本难以涉足。

    未来抱团“园区式”发展?

    民办博物馆当家人更担心的是,博物馆设立后,因为没有稳定的盈利渠道,加上场地难寻、各种成本高企,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很可能导致博物馆半途夭折,事与愿违。

    这种担忧,已经成为民办博物馆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一些没有多元优质产业支撑的民办博物馆举办者因为资金短缺,造成很多已经归属博物馆的文物就像吉卜赛人一样,居无定所,连安全保管都成问题,根本谈不上向公众开放、文化交流。

    一个很典型的表现是,包括郑州在内的省内不少民办博物馆场馆都很狭小,而且位置相对偏僻,自有物业也不多,大多靠租赁场地运转。业内人士包括不少文博爱好者也担忧,这也从现实层面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开放程度,使得他们的发展陷入非良性循环。

    窘况之下,业内普遍寄望于来自政府从设立、租赁补贴、门票补贴等方面的多方面财政扶持能对民办博物馆的运转带来福音,但这种扶持在省内多位博物馆举办者看来,并不是长久之计,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个“园区式集聚发展”的设想,目前在包括省内一些民办博物馆举办者在内的业内人士中流传,且支持度很高。

    按照这种设想,在这种民办博物馆园区的落实,一方面可从规划、用地、管理方面给政府减轻压力,利于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对民办博物馆来说,可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形象,也便于公众参观、交流。

    对此设想,作为文物大市的洛阳有关方面也曾提出。该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就曾公开表示,希望能建立一个民办博物馆聚集区,有利于提升洛阳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地位,因为北京、成都、重庆和西安等地的民办博物馆,均是通过发挥特色优势、做大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镇馆之宝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岩文图

    作为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民办博物馆在不少公众特别是非文博爱好者眼中,依然是一个存在感并不强的地方,甚至认为博物馆只有省市国有的那几座,“哪里有民间的?”

    这也难怪,目前民办博物馆普遍缺乏宣传、推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藏品就价值低。相反,省内一些民办博物馆的藏品,尤其是“镇馆之宝”,可以媲美国有大博物馆的藏品,堪称稀世珍品。

    A

    郑州瞻世博物馆

    镇馆之宝:明代沉香书案&西晋青瓷神兽尊

    位于郑州市管城区东大街的郑州瞻世博物馆,藏身于小巷内,闹中取静,从周一到周五,全天免费开放。

    走进展室,你会发现,这里的藏品种类丰富。尤其是被称为镇馆之宝的一大一小两件展品:一是保存完好、形制简洁的明代沉香书案,一是口足高仅3厘米、6厘米、5.8厘米的小型瓷器——西晋青瓷神兽尊。

    这两件展品,猛一看,在该博物馆中的琳琅满目的黄花梨用具、清代金丝楠木家具、元青花瓷器等展品中并不起眼。该博物馆馆长詹松镇介绍说:“特别是这个西晋的神兽尊,目前看真的是独一无二。跟旁边的汉代青瓷器具比起来,虽然小了点,但气场一点不差。”

    B

    洛阳龙门博物馆

    镇馆之宝:东汉太学赞碑残石&北魏永宁寺男性贵族影塑

    据该馆副馆长王凌虹介绍,东汉太学赞碑残石高18.7厘米,长29.5厘米,宽26.6厘米,为东汉文物,出土于洛阳汉魏太学遗址,残存4行24字。字体较大,规范秀丽,结构疏朗,刻工精良,气度非凡。由残存“感念众臣”等语可知,此碑是皇家立事纪功大碑,或为汉顺帝《诏修太学碑》的孑遗。

    此外,该博物馆的北魏永宁寺男性贵族影塑,高26厘米,宽8厘米,厚5厘米,出土于洛阳汉魏故城永宁寺塔基遗址,是北魏永宁寺塔内影塑。戴小冠,广袖褶衣缚裤,腰束革带,着圆头靴,为一英俊的贵族青年男子塑像。

    王凌虹说,此塑像应为当时供养人的真实塑像,按人类艺术发展的规律,无论东方西方,非以真人为模特而无以达到一种精神的升华。不同于西方雕塑,中国人更注重心灵的表达,就此件雕塑本身,面部有意省略了眼珠而使表情得到充分洋溢,内心深处一种幸福感自然流露,即使真人再现也不可能使这人生中特别的幸福成为永恒。此件雕塑成就了这种永恒,是人类雕塑史上的神品。

    C

    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镇馆之宝:太阳神&舍利函

    该博物馆收藏的太阳神长6.8厘米,宽5.1厘米,高12.8厘米,重460克,由砗磲整体雕塑而成,将牛与人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据工作人员魏纪琼介绍,该藏品为红山文化时期砗磲材质的牛首人身的“太阳神”像,与红山玉一样,是红山时期典型的崇拜祖先的图腾,应是炎帝的形象。此神像件发现于内蒙古赤峰一带出土的一只陶罐内,当时雕像已破裂,疑似为装入陶罐前人为有意打碎,是冥器礼规所致,现已修复。此雕像目前全球仅此一件,为不可多得的圆雕精品。

    该馆收藏的舍利函藏品为金代浮雕鎏金描银砗磲舍利函。分函体和上盖两部分,整体呈长方形,长14.3厘米、宽7.3厘米、高8.3厘米,中有凹槽,内壁呈朱砂浸色,奉置舍利。函身前后两面各雕刻一朵十六瓣莲花,左右两面各雕刻双凤;函盖为覆斗形,子母口,上面雕有缠枝莲花,四边满錾彩色藤蔓,以浮雕形式刻出,形象生动,雕刻精美,风格鲜明。

    舍利函是佛教器物,是盛放佛祖或高僧舍利的容器,是极为珍贵的佛教圣物,也是罕见的砗磲文物。该藏品不仅充分体现了金代雕刻艺术的手法特点,而且展现了对佛教的尊崇,对研究金代艺术风格、题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D

    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

    镇馆之宝: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

    &“丁都赛、杨揔惜、凹歛儿、薛子小”铭文肖像砖雕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高22厘米、口径32厘米。口沿内侧绘1厘米宽黑彩一周,口沿上绘等分的四组纹饰两两对称,其中三组由圆点、双竖线、弧边三角形组成,另外一组竖线纹饰多出一条且带三角形倒钩。口沿外至盆腹中部,绘右向鸟首蛇身节状蛇腹“鸟龙”两条:一条四翼,一条三翼。两龙首鸟喙前,各绘一直径1.5厘米圆点。龙纹下方绘0.5厘米宽黑彩一周。该博物馆馆长李宝宗介绍,彩陶盆及“鸟龙”纹,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如称“中华第一飞龙”(石兴邦)、“彩陶之光”(王仁湘)、“龙之传人之魂”(刘庆柱)、“华夏之徽”(张朋川)、“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年来的又一个重要发现”(许顺湛),甚至“认为反映了庙底沟类型居民的天文崇拜观念,为当时所行用的大火历的历法特征,对炎黄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王先胜)等。

    专家认为,“鸟龙”纹彩陶盆在已出土仰韶文化彩陶中仅此一件,对作为龙的传人的炎黄子孙来说,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

    “丁都赛、杨揔惜、凹歛儿、薛子小”铭文肖像砖雕属于北宋戏曲文物,四方,刻有12世纪初著名北宋杂剧演员丁都赛、杨揔惜、凹歛儿、薛子小戏装演出形象的铭文。四块砖雕砖质坚实,颜色青灰,长、宽、高约26厘米、10厘米、1.5厘米左右。

    李宝宗说,现有记录中国古代戏曲演员演出活动的文物中,这组砖雕是一批时代最早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E

    郑州登封窑陶瓷博物馆

    镇馆之宝:宋代登封窑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

    据该馆馆长李景洲介绍,宋代登封窑釉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为两只猛虎搏斗于草丛中,一虎站立,张牙舞爪,另一虎为欲扑上的姿态。两虎形象生动,其线条流畅、自由、奔放,充分表现了北宋民间工艺的豪放朴实,细腻华贵的风格。

    他说,虎是中国历史上的图腾之一,也是一种瑞兽和吉祥物,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的玉琮上,象征勇猛、正义和威严。对虎的崇尚,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橄榄瓶象征和平、和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相一致。另一件此类文物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列为中国100件文物精品之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