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行走中原|蔡州峥嵘事 天中见证多
  • 行走中原|蔡州峥嵘事 天中见证多

    时间:2017-12-15 15:53:23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悟颖塔

    明代汝宁府城墙“拱北”门(资料图片)

    1821年所立韩愈撰文平淮西碑拓片(局部)

    河南日报记者赵慎珠

    豫东南名城汝南,地处荆豫,襟带江淮,《重修汝宁府志》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尤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因而汝南又被称为“天中”。

    这里汉代设汝南郡,唐代称蔡州,元明清称汝宁府。它承南贯北、连东接西,商贾云集,文化交融;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经军阀割据,蔡州城头,枪声、炮声、呐喊声不绝于耳……

    ◎颜真卿蔡州殉国

    北出汝南城2公里,有一高约3.6米的小丘,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天中山”。相传这里是周公测量日影的地方,古有“聚土垒石,以标天中”的说法。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天中山在府城北三里许,自古考日影、测分数以此为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下土上石的小丘,原名天台山,既没有层峦叠嶂,也没有绵亘千里,却因为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它改名的一段往事而久负盛名。

    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遂设淮西节度使,治所就在蔡州悬瓠城(今汝南)。不料,事与愿违,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兵叛唐。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唐德宗问计群臣,宰相卢杞献计,说李希烈年轻气盛,只有劝降。《新唐书·颜真卿传》载,卢杞说:“颜真卿四方所信,传谕之,可不劳师旅。”

    原来,吏部尚书颜真卿,学识渊博,性格刚正,遭人嫉妒。他因得罪奸臣卢杞,被改授为太子太师。卢杞多次想把颜真卿排挤出京城,置于死地而后快。

    李希烈叛乱,使卢杞找到了陷害颜真卿的机会。忠奸莫辨的德宗皇帝,听信卢杞之计,宣颜真卿为淮西宣慰使前往劝止李希烈。诏书一下,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明知凶多吉少,76岁的四朝老臣颜真卿只说了一句“君命难违”,便毅然前往。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颜真卿到了李希烈占据的许州(今许昌),与李相见。那时李希烈正野心勃勃,对颜真卿的劝说置若罔闻,却用高官、厚禄劝颜真卿投降叛军。在被颜真卿严词拒绝后,李希烈把颜真卿扣留,在院子里挖了一个一丈多深的坑,曰“颜坑”,说要活埋颜真卿,而“真卿怡然不介意”。

    与此同时,唐德宗诏令各路兵马讨伐李希烈。两军交战,李连连失利,被迫退出许州,回到蔡州老巢,也带走了颜真卿,把他软禁在北泉寺。颜真卿自知必死,自作遗表、墓志、祭文,指着居室的西壁说:“此吾殡所也。”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七月,李希烈听到弟弟李希倩被杀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决定杀害颜真卿。《资治通鉴》第233卷载:“八月,壬寅(三日),遣中使至蔡州杀颜真卿”,把颜真卿缢死于北泉寺。一代伟大的书法家就这样殒命,终年77岁。

    颜真卿遇害后,三军将士为之痛哭,皇帝追赠“司徒”,谥号“文忠”。300多年之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相传,颜真卿在被李希烈扣留期间,曾走遍蔡州,留下了一些题字。他看到当地的天台山,说是周公曾经测量日影、计算岁时节候的地方,便题写下“天中山”三个字,交给北泉寺的僧人保管。有人曾评价说,颜真卿一个“中”的改动,或许表达了他那时盼望平息战乱、国家统一的心愿。

    33年后的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蔡州终于平定。僧人把写有“天中山”三字的颜真卿墨迹上交官府。据称官府当时就勒石为记。从此,天中山的名字传播开来。

    天中山下,在一个砖砌的碑亭中,立着一通2米多高的碑石。该碑历经风雨剥蚀,损毁严重,碑文字迹非常模糊,只有“天中山”三个斗大的字,饱满沉着,气势不凡。仔细辨认,碑石的右侧,刻有“周公营洛,建表测景,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的字样,另有150多字的隶书小字跋文,已漫漶不可辨。

    颜真卿一生忠烈,被人敬仰,他的书法作品更为世代推崇,被称为“人如其字,刚正威武有气节”。颜真卿擅长行、楷,开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学者刘建平说,碑上“天中山”三字正是颜真卿当年所书,有“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之气魄。人们敬仰颜真卿的人品,喜欢他的书法,之后多次刻石。他考证称,这通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刻,碑文是依据明正德年间的士大夫何景明的摹本。

    记者在冬日暖阳中走近碑亭,但见竖碑在隐隐光影中透出大气魄,敦厚古朴,平正端直。仔细端详,往事似历历在目,白发长髯的颜公凝神走笔的情景挥之不去。

    ◎李愬雪夜入蔡州

    淮西平叛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大唐的生死存亡。颜真卿就义多年之后,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被人杀死,但淮西仍在叛军手中。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以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使的身份,全权指挥平叛,韩愈担任行军司马,赴前线督战。

    裴度与唐、随、邓三州节度使李愬等人兵分四路,对淮西形成合围之势,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战争的序幕。

    十月初十,风雪交加。李愬命降将李祐、李忠义带领3000人为先锋,自率3000人为主力,唐州刺史李进诚率3000人断后,离营出发。

    此时,天寒地冻,风雪大作,旌旗为之裂。雪夜行军,艰难万分,路边随处可见冻死的人和马。夜半,雪越下越大时,唐军经强行军35公里,终于抵达蔡州城北。

    李愬看到近城处有宿满鹅鸭的池塘,便命人投石击鹅鸭,一时间,鹅鸭齐鸣,掩盖了唐军人马发出的声响。四更天,李祐、李忠义率领先锋部队抵城下。他们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坎洞,凭借它爬上了城头。那时,城墙上的蔡州守军毫无戒备,均被杀死在酣睡之中。官军只留下打更之人,令他们照常打更,以麻痹城内叛军。

    当时,城门洞开,官兵进城。天明时分,雪停。李愬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派人劝降。蔡州百姓闻官兵到来,争先恐后,背柴草以支援。傍晚,叛军首领吴元济束手就擒。

    攻破蔡州,淮西回归太平,为防止安禄山叛军南下而设置、存续了62年的淮西节度使寿终正寝。随后,申、光二州等藩镇相继归顺。

    唐王朝重归统一,唐宪宗欣喜异常,命韩愈撰文纪念。韩愈历经70多天的精心打磨,写下近2000字的平淮西碑文,勒石铭记,立在蔡州城内。

    遗憾的是,文中力颂裴度的功勋,很少提到李愬。李愬部下石孝忠心中恼怒,挥锤砸碑毁文。唐宪宗了解情况后,下令磨碑断石,又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作碑文,重新刻碑,立在蔡州北城门外。此事在朝廷内外引起热议,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雪夜投宿蔡州城,浏览“平淮西碑”后,感慨万千,写下《记临江驿·读平淮西碑》,产生很大影响。十年后,蔡州守令陈珦磨去段文,重刻韩文,三刻“平淮西碑”。

    碑文在明、清两代,又经历三次刻石,留下了“一碑、两文、六刻”的传奇故事。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的韩文碑刻,共由46块刻石组成,每块长0.77米、宽0.37米、厚0.03米,如今在汝南只存留下了33块。其中7块,被精心存放在汝南县文物保管所里。

    那天晚上,记者走进汝南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保管所的二重门锁,在房间的幽深处,终于见到了这7块碑石。在明亮的白炽灯下,低头细细端详,青石上的韩文刻石,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流畅俊秀,潇洒飘逸。

    李愬雪夜入蔡州,创下了中国战争史上利用“天时奇袭制胜”的典型范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这个故事写得有声有色,生动精彩。

    当地人感念李愬,对他念念不忘。在汝南城北大约1.5公里处,有一个占地约10亩、形状不规则的荷塘。冬日里,残荷凌乱,败叶狼藉。原汝南县教育局局长刘炳松说,上世纪30年代,水池的北岸,竖有“唐李愬雪夜击鹅鸭处”青石碑,60年代,碑就消失了。鹅鸭池曾经很大,长宽各约百米,占地约20亩,四时水满,芦苇丛生,野禽颇多,鹅鸭多在池中聚游。

    眼前的荷塘,显然无法再现唐时模样,但因为李愬而名声大噪,成为无数游人的驻足之地。

    ◎金王朝命断古城

    800多年前,中国的北疆,硝烟四起,战火纷飞。蒙古铁骑越过阴山,一路踏破金军的防线,攻占金王朝的中都(今北京),金军慌忙迁都南京(今开封)。蒙古军队步步紧逼,在三峰山(今禹州市东南)一战,把金军打得落花流水,又围攻了南京。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金皇帝金哀宗从归德(今商丘)仓皇逃到蔡州,把这里作为他的行都。

    那时,南宋想收复失地,蒙古想灭金后吞宋,各自打着如意算盘。当年冬天,他们达成了合作协议:南北互不相犯,共同剿灭金朝。

    蔡州城下,又是一场殊死搏杀。

    城池被紧紧包围,城中兵残粮尽,竟至“老弱互食”。清代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记述,金军“驱其老稚熬为油”,号称“人油炮”,从城楼上浇灌攻城的士兵,惨不忍睹。

    腊月二十四,金哀宗率兵,在夜色中从东门潜逃,不料遭遇蒙古军的阻击,被迫退回。第二年正月初九,蒙古军在西城凿通五门,大军涌入城中,金、蒙古两军展开激烈巷战,直到傍晚,蒙古兵暂退。

    当晚,金哀宗就召集百官,宣布传帝位给完颜承麟。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初十清晨,承麟即皇帝位,史称金末帝。正在行礼时,宋、蒙古联军已经攻进城来。很快,宋军攻下南城,蒙古军攻破西城。金哀宗在幽兰轩自缢而死。完颜承麟也被乱兵所杀,成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中国北部纵横119年的金王朝,随之灭亡。

    城陷后,金的行宫烧了三天三夜,只剩下见山亭,又称后龙亭。据介绍,明清两代,遗址上设置有石砌的“御座”和“御案”,上世纪50年代末被砸毁。

    金亡后,百姓在汝河北岸金哀宗的墓旁,挖了一个大坑,埋葬了他的500多名将士,因为金王族是完颜氏,这个大冢被称为“葬颜冢”。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迁来附近居住。曾经短兵相接、尸横遍野的战场,逐渐变为中原地区的寻常乡村。

    冬日,路上少有行人,随意询问过往的村民,没人能说清楚金朝灭亡的那一段往事。

    ◎千年古塔沐春风

    沿着汝南城的古塔路而行,远远望去,一座古塔坐落在一片花园之中。

    塔是僧人悟颖修建,故名“悟颖塔”。曾经,这里还有一座出名的吉祥寺。《汝阳县志·寺观》载,吉祥寺建于唐代,紧邻南湖,殿宇辉煌,风景如画。宋、明两代,寺院多次修葺,百姓上香求佛,士子拜僧话禅,热闹非凡。可惜明末寺院毁于战乱,余下一座佛塔,兀立南湖西畔。

    塔呈六角形,砖面上,刻有莲花、牡丹、蜡梅等花卉图案。塔高26米,共九层,塔身底层大,向上逐层递减,整体形式与楼阁建筑相仿。九层的建筑各有特点:第一层,北壁砌出两格扇门,第二层,南、北两壁各辟一拱券门,三层,南壁辟圭形门,第四层,南、北各辟圭形门,第五至九层,门窗装饰各不相同,九层之上,有六角形刹座,其上为宝瓶状铁刹。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杨焕成考证,悟颖塔,既保留了唐代之前全部用黄泥浆砌砖建塔的古老遗制,又开创了用白灰浆垒砌砖塔的新工艺,应该是宋代中早期的建筑。

    当地人说,塔身内部,有塔心室和梯道,从前,人们常常沿着梯道,最高登到第八层,站在塔上,数十里的村庄、田园、河流,尽收眼底。古塔建成后,经历过13次地震,无数次洪水,仍然巍然屹立。2006年,悟颖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破红云慧日升,浮屠七级影崚嶒”,十里之外,看不清汝南城,却能望到古塔傲然挺立;千年往事,说不清是非成败,唯有古塔笑看秋月春风。

    绘图/王伟宾 摄影/赵慎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