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与祖国同行 汇龙江群英】70年70人之张宝金:永不褪色的旗帜
  • 【与祖国同行 汇龙江群英】70年70人之张宝金:永不褪色的旗帜

    时间:2019-10-15 00:00: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东北网10月15日讯(记者 王春颖)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原型地,被誉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过去,大家叫它“光腚屯”,是因为这里因穷得名;如今,大家称它“亿元村”,是因为这里富得出名。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巨变的背后,缘于几十年来,有一位默默奉献的老书记――张宝金带领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富而思进,将一个欠债27万元的“三靠村”建设成为拥有总资产7.2亿元,人均纯收入3.1万元的富裕村。

    1980年,张宝金走马上任元宝大队支部书记。当时,元宝村人均收入只有42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始终处在贫困线上。张宝金敏锐地意识到,实现农村的富裕,必须发展村办企业。他带头把积攒的1.3万元钱拿出来与村干部共同集资3.7万元建起了第一家村办企业小木农具加工厂,完成了集体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赚得了发展的第一桶金后,他乘胜追击,先后建起了村办砖厂、建材厂,成立了工程队,元宝村逐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1987年,张宝金把思路定位在林木资源丰富的筷子加工上,动员全村集资54万元建起了村卫生筷子厂。为了推销产品,他背着煎饼、带着马扎,曾走遍大半个中国。靠着农民特有的朴实和执着,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并开始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1992年,他力排众议,与香港伟盈国际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黑龙江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了产品的直接出口权。如今,元宝村的企业年加工铅笔16亿支,产铅笔板3000万罗,成为全国铅笔板重要集散地和铅笔、铅笔板生产专业村。

    “工业反哺农业”是张宝金的第一设想。他把眼光放在了现代农业上,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上。近些年,元宝村累计投入560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亩,修干渠2700延长米,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每年,他都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入村,指导农户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他还从集体资金中拿出300万元成立了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了“党小组+合作社”设置模式,将农民组织了起来。

    党的十九大决定农村土地承包延长30年,给元宝人吃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农民致富的决心。张宝金正带领元宝人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着“暴风骤雨”精神,大力发展稻米“精农业”、铅笔“稳工业”、土改“兴旅游”之路,全面推进元宝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奋力开创小山村“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建铅笔工业园区,走强工之路。2012年,张宝金决定筑巢引凤,启动了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具备40家企业入驻承接能力的铅笔工业园区一期建设项目。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了园区“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引进软化、碳化精加工企业4家,预计固定资产总投资1.58亿元。其中引进安徽蚌埠金雪莲笔业有限公司,现有3条晨光铅笔生产线。

    为了集体企业,他让出了自家的宅基地,为了节省集体支出,他把客人领到自己家就餐。每天5点,他不仅总是第一个到村里安排工作,而且还亲自带头干。修黄泥河,已经年过60岁的他带头下到带冰碴的冷水中,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就跪在大堤上指挥大家干。带领群众栽树,他几次由于体质虚摔倒在山坡上。村里发给村民的福利待遇,他从来都是让给村里的困难户。他说,我感谢党和群众信任我,就想为党、为群众做点事,讲什么报酬。

    亲友曾多次劝他,“ 70多岁的人了,就别拼上老命折腾了”。张宝金动情地说:“只要老少爷们信得过我,我就得对得起他们。无论受多大苦、遭多大罪、吃多大亏,我都心甘情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