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一位耄耋老人的家国情怀 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马旭
  • 一位耄耋老人的家国情怀 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马旭

    时间:2019-02-23 07:22:47  来源:  作者:

    马旭生活照。资料片

    黑龙江日报2月23日讯 14岁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参加过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多次立功授勋;曾经是中国第一位跳伞女兵,后来投身军队科研,刷新一项项世界空降兵史纪录;凭借祖传精湛医术,为无数患病将军、士兵和百姓解除病痛;家徒四壁,却将1000万元毕生积蓄捐献给家乡木兰县……

    马旭,一位86岁的老人,毕生以至高无上的家国情怀书写着撼人心魄的人生传奇。

    不爱红装爱武装,青春之花绽放在万里蓝天

    1933年3月出生于我省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的马旭,在1947年刚刚14岁时就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1948年著名的辽沈战役打响,她背着红十字药箱奔赴辽沈战场。在激烈的战斗中,她端起钢枪痛击迎面进攻的敌人。曾光荣负伤并立功,被授予“解放勋章”。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年轻的马旭在上甘岭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还把清脆甜美的歌声带给了志愿军官兵,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战地小百灵”。她先后被授予保卫和平纪念章和三等功勋章。

    回国后,她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1956年她以全优的成绩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二十刚出头的她,就获得了“一把刀”的美誉。

    1961年,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作为一个新的兵种,参加跳伞训练的人都是经过反复挑选,政治条件从严,功臣模范优先,身体更是好中选优。此时,负责跳伞训练卫勤保障的军医马旭刚结婚不久,她为了能成为一名伞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然而她想成为一名伞兵的请求并没被通过。有的同志不无嘲讽地说,“没看看你的形象,一米五的个头,不足70斤的体重,跳离机舱不得被风吹跑了”。面对这些冷言冷语,马旭没有退缩,没能参加跳伞训练,她就在一旁偷偷学习。晚上等伞兵们训练完了,她就悄悄跑到训练场,借着月光练习。当时训练跳台有两米高,她就在单身宿舍挖了一个坑,垫上细沙,把椅子叠到桌子上,自制一个简易跳,每天晚上练习几百次。

    她一边刻苦训练,一边继续去软磨硬泡说服首长。一次次被拒绝,她仍不灰心,她干脆咬破手指写了封血书:“身在空降师,如果不跳伞,怎么能叫伞兵?我恳求组织批准,并保证成为合格的伞兵!”部队领导被她磨得实在没有办法,说:“如果你跳得比部队战士好,就让你上,比部队战士差,就别再提!”她立马跳上平台,连跳三下,动作标准利索,战友们都为她喝彩。这漂亮的一跳,为她跳伞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队终于同意她的请求。

    几年之后,马旭被批准为“试风跳”小组成员。从1962年秋第一次登机跳伞开始,这一跳马旭就从青年、中年一直跳到老年。直到1984年3月,年届知天命之年的马旭还跳伞两次。20多年间,马旭跳伞140多次。她的矫健身姿闪现在山壑丛林、皑皑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在新中国空降兵里,她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位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前,马旭被我国有关部门评为中华文明史上“妇女第一人”。

    告别蓝天搞科研,她与丈夫创下世界空降史纪录

    在跳伞部队时,马旭发现总有伞兵因为落地不稳而脚踝受伤。因为伞兵在着陆的一刹那,身体如同巨石撞击地面,干土地也可蹬个浅坑。腰、脚挫伤的事在伞兵中时有发生。踝骨骨折更会直接造成战斗减员。如何避免伞兵着陆时损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国际军事保健医学界。为攻破这一难关,马旭与从事军医工作的丈夫颜学庸一起查阅大量资料,深入连队调查研究,亲自登机跳伞,研究设计各种护踝器材。为此,他们不知推翻了多少方案、绘制了多少张图纸,有时都到了痴迷的程度。

    1983年4月,这对相爱在朝鲜战场上的伉俪,共同研制出的充气护踝,填补了我国空降兵这方面的空白。他们研制的充气护踝结实、轻便、柔软,可使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接近零。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这是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

    其实,充气护踝只是她们夫妇许多发明中的一项,几十年来他们的小革新数不清。即使年过六旬,已经离休了的马旭又获得了“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她和她的丈夫又在世界空降史上创下了一项新纪录。

    马旭从事医务工作几十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第一军医大学系统地学过专业知识,她决心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献给部队。为此她从1983年开始著书立说。她与丈夫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她们撰写的《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已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马旭与丈夫的发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发明年会等多次邀请他们参加国际会议。在我国空降兵中,会运用英、日、俄三国语言、科研硕果累累的马旭,令外国专家赞叹不已,他们说,中国女兵创造了一个个神话,不愧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悬壶济世,她为无数将军、士兵和百姓医治病痛

    马旭出生在医学世家,她的爷爷曾是清朝著名的“御医”,保存有治疗胃病的祖传秘方。当她离开了眷恋的蓝天时,就潜心挖掘、开发和改进这一秘方,使之服务于人类。她曾是武汉总医院响当当的主刀医生,由于医术精湛获得了“一把刀”的美誉。

    离休后,马旭与长期从事军医工作、毕业于军医大学的丈夫把祖国传统医学、祖传秘方和自己的实践有机结合,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研究试验,研制出了治疗胃病的“秘密武器”――“马旭生命宝”。她的家门口每天前来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多年来,经她治愈的胃病患者上至将军、市长,下至普通士兵、百姓,多得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楚。一些患者和亲人纷纷写来感谢信,感谢她为胃病患者带来了人生的春天。

    她家徒四壁,却将1000万毕生积蓄捐给家乡

    走进马老的家,小小的院落、斑驳的石阶写满简陋。室内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除了满屋子的书外,几乎没有什么家什,两个沙发露出了破麻袋和破棉絮,睡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吃的都是粥和馒头这样简单的饭菜。

    她与丈夫一年到头紧张忙碌,忙实验,忙科研,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于所钟爱的事业上。生活上却对自己很“小气”,节俭到不能再节俭。

    1999年,国家专利局公布了她的“生命宝”这项发明,顿时,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批批客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意向。一位香港制药商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提出要出100万人民币买断她的发明。100万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她并不为之所动,她笑着对港商说:“我搞发明图的不是金钱,而且我的发明专利不属于我,它属于人民军队,属于人民。”

    人行千里常思亲,树高千丈不忘根。马旭少小离家,戎马一生,热爱家乡之情始终如一,到了晚年更是思乡心切。86岁的马旭说:“我生在木兰,虽然回家乡的次数少,但对木兰的一草一木都非常有感情。”去年国庆节前夕,已是耄耋之年的马旭将她毕生的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政府,用于教育、公益事业建设。教育是她对家乡希望的寄托,她说,只有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乡的发展就会更充满希望。老人的这一善举感动了整个木兰小城,崇高的家国情怀,令人为之动容。

    马旭曾经说过,“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能活着就是无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为祖国作贡献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奋斗不止。”她是一盏灯,残年风烛依旧发光,用无疆大爱照亮人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