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海南新闻 > 奇!揭秘“遥感天眼”:非法采砂、冒头违建都逃不过它
  • 奇!揭秘“遥感天眼”:非法采砂、冒头违建都逃不过它

    时间:2017-12-13 16:00:43  来源:  作者:

    监测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

    助力三亚“双修”

    监测海面非法捕鱼

    神奇遥感大数据城市的第三只眼

    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捕捉到的网箱图,右上角是遥感远程视频。

    核心提示

    每天晚上在电视上播报的天气预报、手机中为我们指路的导航系统、地面的建筑情况和房屋构造……这些都是遥感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它就像是安装在天上的雷达“眼睛”,把我们的生活尽收眼底。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三亚遥感所”)于2010年落地三亚,目前已有接收卫星数颗,接收的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土普查、环境监测、减灾、测绘、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在海南,遥感数据已经被用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变化监测、三亚“双修”、海面渔船监测和灾害监测等方面。

    遥感卫星通过接收处理,宏观上能通过数据的分析变成一幅幅直观的画面,体现城市的变化和实现管理的监测。微观方面,它能分析一片树叶中叶绿素的成分,还能远程为植物“诊脉开方”。遥感卫星就像是一种放大的魔法,用数据将我们的视线、四肢、听力无限延伸,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听得更多、走得更快。

    离三亚崖州渔港5海里(约9.26公里)外的海域上,一艘渔船在休渔期悄悄出海了,电脑上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里的小图标闪烁着,海监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遥感远程摄像头截取了渔船出海证据,准备赶到渔港对该渔船进行拦截;三亚的货车司机王兴通过APP端接到同城的几个配送订单,后台利用系统对车辆进行调度,还通过遥感为王兴规划出了最佳的配送路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亚发现旱情,遥感通过数据绘制出城市的旱情严重程度,为下一步的抗旱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双修”的工作中,通过一张张前后的对比图反映出城市修复的变化;未来还将通过遥感数据实现智慧城市打打造。

    遥感,就像城市的第三只眼,它可以提高城市的监管能力,还可以帮助城市中的人提高生活效率。在三亚遥感所内,几个用于接收信号的“大白球”散落在园区,这里面的遥感天线,与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组网,能够接收到全国大部分的遥感数据。它通过一种非接触、远距离的探测技术,获取物体的特性,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判断等功能,就像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无限延长。

    地面运输的高效率都离不开它的指挥

    早上6点,货车司机王兴准备按照约定的时间,从三亚鸿港市场拉上一批蔬菜送往大东海的饭店。在运送的路途中,他又接到了一单8点从新建街的服装商店送一批货前往海棠湾,下午2点,他还接了一个从海棠湾送蔬菜的单,几个配送的订单都无缝衔接。

    “接很多单也不怕,我们后台系统会帮我们安排,我们只管好好开车就可以了。”王兴从前是一名长途货车司机,今年10月份,他加入了“114货滴”成为一名同城配送的司机,他觉得这样的配送模式,速度很快。

    “114货滴”是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的入驻企业,它通过自主研发的调度平台,智能化对司机及货运全程进行动态管理,利用非固定多目标路径规划及导航系统,可快速为司机提供最优化的驾驶线路,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114”货滴的货车。(114货滴供图)

    遥感技术就像是“114货滴”运输中的“大脑”,指挥着三亚30多台货车和15名司机的方向。

    “我们通过整合不同用户的用车时间和需求,安排车辆按次进行配送服务,实现多个用户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同时,共享一辆货车。”114货滴的负责人解释道,用车客户可以在APP上进行下单,后台会根据货运的数量和运送的地点选择离客户最近的车辆,下单给司机,系统根据货物到达的时间为司机推荐最佳的派送路径。

    当系统接到一个货运的订单时,首先通过定位系统确定司机所在的位置和正在去往的目的地,在根据新的订单规划路线,这些都需要遥感技术的参与。“遥感卫星获取到交通路况和司机的位置,通过数据反馈到系统中,系统就会根据多个目标规划出最合理的导航,实现了运输车辆高度共享。”114货滴的技术人员称,为进一步提高货车的运输效率与周转率,“114货滴”将继续充分利用卫星导航与遥感数据,以物联网大数据为支撑,实现城市配送物流规划智能化与高效率。

    遥感所办公楼和卫星数据接收天线系统。

    非法采砂、非法渔船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梅山南侧发现一处网箱,疑似未批建立。”冯学洋在三亚梅山南侧5海里左右的地方发现一处未报批建设的网箱,立即将这一情况告知梅山海域的执法人员。

    冯学洋并不是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他是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三亚海兰寰宇公司的一名遥感技术人员,他在电脑前通过海岸上雷达和红外摄像头等设备传送回来的实时信息,在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里发现了5海里外海面上的可疑情况。

    “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在沿海的岸边建设雷达站。”冯学洋说,雷达通过在海边的铁塔或者是近海的楼顶架接设备实现海上信息的收集。

    “雷达用于主动搜索近海的船只、网箱等信息;光电设备用于判断船只的类型;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利用GPS定位;红外线摄像头用于实时监控。”执法人员可以通过以上的信息,判断船只是否属于违法行为。

    “过去一般都采用海面巡逻或是举报等方式发现违法行为,但海域方位比较大,违法者常常与执法者躲猫猫,执法者很难掌握其确凿的违法证据,执法难度大。”在冯学洋表示,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于2016年底正式建成,目前多个环岛近海区域已经实现实时监控,海面上船只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内。

    “执法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发现了违法行为后,可以对船只进行锁定。”冯学洋介绍道,锁定违法船只后,执法人员可以从系统中调取船只从离岸到靠岸的移动轨迹和监控录像,就算船只不承认自己的违法行为,在这些证据面前违法者都无法抵赖。“这将彻底解决海面执行难的问题。”

    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不仅能用于非法捕鱼的识别、非法采沙的探测、非法排放、非法潜水海钓等的取证,还能用于渔港进出船只的管理、溢油预警、灾害预警等监测。目前已经在全国的沿海地区建设雷达监测站数十个,“未来,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将成为全国近海监测数据的收集、接收、处理、应用中心。”冯学洋说,未来3年,我们将完成全国沿海雷达网的建设。

    受灾情况植被长势都被它尽收眼底

    2015年6月9日,三亚市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当时的三亚为特重气象干旱,这也是三亚气象站1959年来第一次遭遇严重的干旱。

    为了客观准确的评估三亚市的旱情状况,三亚遥感所的科研人员叶回春准备利用遥感数据,对三亚市内的主要农田(包括旱地、水田和果园)的植被长势及干旱情况进行了监测与评估。

    “了解情况后,我就到卫星接收站寻找相关的信息。”叶回春介绍,当时确定好数据需要的时间后,要对10余颗卫星的数据进行排查,找到相关时间数据的影像。“海南多云的气候让查找数据有一定的困难。”叶回春利用Landsat8、环境一号、SPOT等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分别对农田内旱地、水田和果园的受旱面积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绘制出6月上旬农田植被长势分布图及农田干旱等级分布图。

    “通过数据图可以清晰地看出三亚各个区的受灾情况,甚至可以看到具体的植被长势和缺水的严重程度。”从叶回春提供的监测结果图上显示,2015年6月上旬,崖州区和吉阳区的大部、天涯区的南部以及海棠区的东部沿海地区农田植被长势差,植被缺水现象严重,大部分地区达中旱及以上干旱程度,部分地区已达重旱甚至特旱程度,旱情非常严峻。

    随后,该监测被作为报告送至三亚相关部门,助力抗旱工作的展开。崖州片区干旱严重,三亚便从50公里外的三陵水库调水,缓解崖州梅山地区的干旱;吉阳区也针对性的在辖区村委会进行10口抗旱深水井的钻探工作,缓解部分灾情;利用台风“鲸鱼”缓解旱情时,受灾严重的地区也得到相应的缓解。

    “双修”成果它全“了如指掌”

    晚上7点过后,家住在春光路的胡毅每天都要带着孙女去丰兴隆公园“打卡”,“这里散步很舒服,和原来相比,改变太大了。”

    丰兴隆公园位于三亚河与临春河交汇口,建成前,这片区域的红树林大量遭到破坏、滨水绿地空间支离破碎、城市违建侵占绿地、沿河道路不通、垃圾堆积、污水直排河道等系列问题,让生活在附近的三亚市民有苦难言。

    “以前公园没建成前,周围没地方可以散步,河边的空气不好,天热的时候又闷又臭,蚊虫也很多,都不敢常常带孙女出来散步。”胡毅说起了从前记忆里的场景。

    现在热闹的丰兴隆公园里,早已不见旧时的场景。错落有致的滨河景观,一条条小路曲径通幽,一片片活动区域吸引市民前来游玩,色彩缤纷的花朵点缀着行走的绿道,让人身在其中心旷神怡。

    这是三亚“双修”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市民游客的点赞声中,在越来越多的市民的休闲生活中,更直观的,莫过于遥感数据化身为一张张的变化对比图。

    在三亚遥感所提供的“双修”成果中,2015年“双修”前拍摄的丰兴隆公园黄土裸露,植被覆盖率低;而修复后的2016年7月份拍摄的影像,明显可见到公园绿地面积增加,部分违建被拆。

    除了绿地的监测,三亚遥感所还对河道修复、河道疏通、崖州中心渔港建设、抱坡岭修复等工程进行对比呈现。一张张卫星影像清晰、精确地“说”着三亚两年来“双修”的丰硕成果:三亚河在时间轴上尽情流淌,越来越清澈;绿地在空间坐标上纵横延展,越来越丰茂;三亚市在四维世界里,圆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之梦。

    悄悄“长”起来的违建它化身拆违好帮手

    2015年4月,三亚吉阳区六盘村里,一栋300平米的建筑悄悄的从地面上“长”了出来。这是吉阳区城管局的工作人员巡查工作的“漏网之鱼”,他们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到了违建,掌控了这一位置偏远、隐蔽违建情况。

    在当年的拆除违建的工作当中,通过遥感数据的监测,吉阳区一共“揪”出了违建的铁皮棚11960平方米,房屋5340平方米。

    “我们利用了土地卫星图片执法检查的方式,查找违建的建筑。”吉阳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土地卫星图片执法检查是利用卫星遥感图片开展的土地执法检查,根据卫星发现的变化图斑,查处新增建设用地中违法用地现象,而出现“图斑”意味着可能涉嫌违法用地。

    在2015年的月川棚改区的拆违普查中,三亚遥感所利用无人机航拍搜集数据,在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图和相应的地形地貌图进行对比,找出违建的建筑。

    遥感数据的魔力还能有更多的展现机会。近日,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和遥感信息产业园入园企业海南微星遥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开展海南卫星星座的研发工作。计划利用多颗卫星组成的海南卫星星座就可以对全球南北纬30度之间的全部热带和海洋区域进行每天不间断观测,同时助力于我国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海上划界、海上资源勘探、世界航运等空间信息需求。

    遥感,这只城市的第三只眼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见证了城市的变化、它成为执法监管的好帮手、它可以让数据变得会说话,它仿佛会魔法一般,把一个个从空中获取的影像转换成为数据,让数据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