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贵阳市农委调结构兴产业 谱写三农新篇章
  • 贵阳市农委调结构兴产业 谱写三农新篇章

    时间:2018-12-29 17:24:46  来源:贵阳网  作者:

      息烽县养龙司镇灯塔村。

      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

      【初冬时节,修文县洒坪镇上寨村村民邹兴权在地里剪猕猴桃枝桠,猕猴桃地旁就是他两层楼的房子以及30多平方米的院坝,院坝里还停着一辆三轮车。

      “以前,农忙时在家种玉米,农闲时在外面打零工,一年下来攒不了几个钱。”邹兴权说,如今,通过种植猕猴桃,他每年有几万元收入,成功摘掉“贫困帽”。

      摘掉戴了多年“贫困帽”的邹兴权是我市扶贫攻坚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并在2015年迎来历史性突破。这一年,全市18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43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整市脱贫”,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题记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40年前,小岗村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的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农村改革从破冰到攻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贵阳市的农业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城乡关系从割裂走向融合。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作为“三农”和扶贫工作的牵头部门,2018年,贵阳市农委(市扶贫办)以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为契机,按照“五步工作法”和产业革命“八要素”的要求,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讲述

      龙井村村民龙发兰:

      村子美了 生活好了

      “这几年,我们村子越来越美,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12月3日,谈到近几年村庄的变化,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村民龙发兰笑着说。

      72岁的龙发兰是土生土长的龙井村村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村子里打扫卫生,身体硬朗的她见到记者就热情邀请去她家坐会。“以前都不好意思讲噢,路上烂兮兮的,没人愿意来。”龙发兰说,“竹子编墙壁,木棒搭框框”成为当时村民房子破烂的真实写照。

      龙发兰回忆,那个年代家家都在烧柴火,“砍柴要去附近山坡上,一担柴挑回家来去要一个多小时,一晃一晃地挑回家,肩膀都磨痛了。”龙发兰说,有些村民家有手板车,但路不好也要弄半天才能推回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大家收入的提高,生活也渐渐变好,村民们告别了柴火,烧起了煤炭。进入新世纪,村里坑坑洼洼的路逐渐变好,村民们用上了电磁炉,烧上了液化气。2011年,龙井村获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示范村寨建设试点,开始打造富美乡村,几年间,村寨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几十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们村子越来越美,每年来游玩的游客也多了,村民们过得更开心了。”回首这几十年的发展,龙发兰颇为感慨地说,现在串户路通到每一家,家家户户白墙灰瓦,干净清澈的井水缓缓流淌到家门口。

      环境变美了,乡风也跟着美。村里建起了宽敞大气的文化广场,开设布依传习坊,传承布依族传统习俗、语言、手工艺等民族文化,进一步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将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种”进村民心里。

      现在,走在蓝天白云掩映之下的龙井村,好似走进古朴素雅的江南水乡,让人如身在画中,流连忘返。

      A 率先消除贫困 带动全省脱贫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展示出我市扶贫攻坚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8.35万人;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77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0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7元,10个区(市、县)全部通过省全面小康考核验收,贵阳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贵阳还着力实施大帮扶、大市场、大就业、大产业带动工程,打好对口帮扶攻坚战,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出省会贡献。

      连日来,长顺县贵阳市万亩蔬菜保供基地一片忙碌景象,当地村民忙着平整土地、培育菜苗。该基地是贵阳市对口帮扶长顺县项目,将在长顺县广顺镇分期建设集先进设施蔬菜生产展示基地、加工包装车间、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特色农业全产业链项目,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吸纳贫困户务工等方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优势,贵阳积极为省内农产品搭建对接平台,市农委等部门与8个兄弟市(州)农业等主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贵阳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与市(州)生产企业签订产销合作协议,让各市(州)农产品“泉涌”贵阳。

      依托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众多的销售平台,贵阳积极构建精准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条,带动全省农产品走出大山、“泉涌”市场,让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B 调结构兴产业 带动村民增收

      日前,在贵阳市行政中心西南美食广场上,一场由市农委(市扶贫办)组织的农特产品展销活动,格外引人注目,来来往往的市民纷纷上前选购自己喜欢的农特产品。

      田冲村是此次展销活动的众多“商家”之一。“我们带来了冬荪、洋芋片、辣椒面、天麻、南瓜等31种农产品,很多东西今天一大早就卖完了,还去补了一次货。”田冲村村支书于铭说,田冲村是贵阳市的低收入困难村,全村有低收入困难户299户、困难人口1119人。

      近年来,田冲村在市农委(市扶贫办)的帮扶下,积极调结构兴产业,改变以往长期种植玉米等低效作物的情况,各项产业稳步发展。截至目前,田冲村发展脆红李2100亩、茶叶400亩、辣椒400亩、牛腿南瓜100亩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村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会员农户380多户。

      田冲村大力调结构兴产业,为我市开展结构调整提供了借鉴。去年,贵阳按照“五步工作法”和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全面聚焦产业结构调整。

      一年来,我市围绕果树、木本中药材和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稳步推进140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打造一批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带、产业板块,促进采摘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农家变店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今年,市农委完成高效经济作物种植63.89万亩,其中,果树56.82万亩、茶叶5.11万亩、木本中药材1.96万亩,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村实现“村社合一”100%覆盖,产业结构调整100%覆盖低收入困难村,100%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低收入村困难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技术团队覆盖。

      C 打造富美乡村 村民富环境美

      走在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青石板路上,太阳能路灯崭新明亮,民房古朴素雅,文化广场宽敞大气,家家户户院子里栽花种树,门前流水潺潺,一派和谐美好的景象。

      村委会主任龙发云回忆,以前,村里只有一条进村路,坑坑洼洼,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牛粪、猪粪,井水里时常漂浮着腐烂的菜叶子,空气中弥漫着农家肥的味道。

      从“破烂村”变为富美村,龙井村靠什么?2011年,龙井村获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示范村寨建设试点,利用600多万元村容村貌整治奖补资金,村里实施了主干道、串户路、太阳能路灯、人畜饮水管网、排污管网等10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开启富美乡村改造之路。

      龙井村只是我市打造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富美乡村建设,目前,共完成245个富美乡村提高型示范点建设,形成了“十里画廊”“环百花湖沿线”“红岩葡萄沟”“青岩古镇沿线”“蓬莱仙界”“桃源八寨”等20条富美乡村示范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为打造好富美乡村,我市突出以农业嘉年华为抓手和平台,统筹示范小城镇、农业园区、富美乡村和特色景区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环境脱胎换骨,农村产业腾龙换鸟。从2015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农业嘉年华,在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吸引了市民前往游览观赏,既美了乡村,吸引了游客,也富了村民。

      改革之犁,从田野出发,深耕田野、改变田野、提升田野。2014年,贵阳被列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试点城市,并作为典型代表在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座谈会上交流发言;2016年底,贵阳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市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3.68万户,发证率达97.68%,并在全省总结推广了贵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四五五五”工作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三农”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访谈

      市农委(市扶贫办)党委书记刘大英: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197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只有1.44亿元;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47.33亿元。”近日,贵阳市农委(市扶贫办)党委书记刘大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贵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02倍。

      刘大英介绍,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预计完成一产增加值156亿元,同比增长6%,占年目标任务的107.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690元,同比增长10%,占年目标任务的100%;预计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77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7%;乡村旅游收入达110亿元。

      其中,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建成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1万亩、果树基地56.82万亩、生态茶园5.11万亩、中药材基地4万亩。蔬菜、茶叶、水果产量分别为240万吨、13500吨、26万吨;预计出栏生猪120万头,出栏家禽3300万羽,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万吨、3.56万吨、6.6万吨;水产品产量2300吨。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1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200个、家庭农场720个。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截至目前,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6000亩,新建机耕道25公里、生产便道30公里;建成大棚(温室)1万平方米,管网到田6000亩。全市完成机耕面积300万亩、水稻机插秧面积3.5万亩、机播面积11万亩、机收面积50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99.41万千瓦。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实现脱贫人口800人,按照“五个一批”精准施策,计划通过发展生产脱贫207户420人,社会保障兜底13户20人,其他(拆迁、就业、“三变”改革、子女赡养等)脱贫161户338人,实现帮扶措施100%覆盖拟脱贫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两大战场’,发挥省会优势,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同时,以食用菌、中药材、果树、茶产业为重点,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调减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增绿、村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刘大英说。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