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走近习水县中国杉王 见证“插枝造林”
  • 走近习水县中国杉王 见证“插枝造林”

    时间:2018-11-27 19:00:45  来源:贵阳网  作者:

      习水大杉树

      坪河村民组插活的杉树林

      碑文中关于“倒插”种杉树的描述

      习水县有一株全国闻名的“中国杉王”,据称是700年前一袁姓将军“倒插”而成,被视为神话。近日,记者在该县采访时获悉,“倒插”杉树成活,不一定是神话——当地群众还曾用“插枝造林”方式,完成退耕还林任务。

      “中国杉王”  “倒插”种成

      被誉为“中国杉王”的这棵大杉树,生长在习水县城外约9公里外的山区。经测量得知,树高44.8米,树径2.23米,冠幅22.7米,立木主干材积84立方米。

      因早年被林业专家发现并宣传,习水县的这株大杉树,在全国都享有盛名。现在,不仅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有专门词条,县里还成立了大杉树自然保护区。

      关于大杉树的来由,现场镌刻的石碑上称:“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记者注)春,袁世盟奉诏平播于此。为平息民族割地之争,以神箭落地为界,倒插一树苗,历近八百年雪雨风霜。”

      据了解,袁世盟(读“明”)“倒插一树苗”说法,被民间很多人接受。也有很多人尤其是游客认为,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且不说树龄与种树时间不符,单就“倒插”种树,也不可能。

      但当地群众说,以“插”的方式种植杉树,是他们沿袭的传统造林方式之一,现在都还在使用。“有的地方,成片的杉树林,都是‘插’下去长成的。”一位村民说。

      “插枝造林”法 完成退耕还林

      为求证村民们的说法,记者进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寻找“插”出来杉树林。

      据了解,理论上,在苗圃环境下,杉树可以采取扦插方式繁殖,但苗比较弱,种植后易偏倒。

      土城镇统一村坪河村民组,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内,因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需要,这个组的村民大多搬迁,仅剩护林员江正坤夫妇居住。

      江家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片杉树林,面积约1亩多地。这些杉树,树干笔直挺拔,约有3层楼的高度,树干直径大多有30厘米左右,生长茂盛。“这片杉树林,是20多年前插下去的。”江正坤说。

      据江正坤说,当年“习保区”刚设立,要将山坡上的耕地退耕。由于不通公路,运树苗进山成本太高,加上保护区又不能随便引种,大家便就近砍来杉树根部分蘖出来的幼苗枝干,在退耕地上挖个小坑,直接将杉树枝插进去,便完成退耕还林。

      充当向导的统一村主任赵丛海,证实了江正坤的说法。据他说,当时全村的退耕还林,大多以“插枝造林”方式完成。“考虑到后期经济效益,多数人在退耕地里,都选择插杉树,有好几十亩。”他说,插枝中,也有个别“倒插”现象。

      祖辈种树手艺 成活率80%

      据了解,当时在习保护区外,也有个别村庄模仿“插枝造林”方法种杉树。不过,区外插下的杉树枝,成活率几乎为零。

      在江正坤等人看来,区外村庄插不活杉树,主要原因是环境不好。“保护区里土质疏松,空气湿度大,插下去的杉树枝成活率很高,能达到80%以上。”他说。

      据介绍,统一村插活的杉树,经历这么多年后,除地质灾害导致,基本没有偏倒等现象。“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枝条是分蘖枝干,而非杉树侧枝。”江正坤说。

      统一村的人说,他们的“插枝”种树方式,是从上辈人那里沿袭而来。当地的环境,“插根棍子都能长成大树”。

      在他们看来,习水大杉树所在地,与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生态环境也十分相似,旁边有两条河流,还有较好的原生常绿阔叶林。良好的植被,能为杉树幼苗时期遮蔽强烈阳光,营造出更适宜的生长环境。(记者 黄黔华)

    编辑:彭钥嘉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