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贵州新闻 > “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展贵阳巡展纪实
  • “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展贵阳巡展纪实

    时间:2018-11-13 18:12:14  来源:贵阳网  作者:

      贵阳科技馆全景。

      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学生在抢答航天问题。

      市民参观航天育种后种植的农作物。

      学生在参观火箭返回舱。

      长征二F火箭模拟发射装置。

      体验航天员、飞行员的基本训练,见到神舟十号载人返回舱、降落伞等珍贵实物,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面畅谈交流……11月2日,“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巡展(贵阳站)在贵阳正式拉开序幕。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怀揣着“中国梦、科技梦、航天梦”的广大市民可前往贵阳市科技馆与航天来一场盛大约会。

      举多方之力 共襄科普盛宴

      2017年年底,贵阳市提出举办航天科普展巡展活动的申请,得到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宇航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积极推进展览顺利落地。

      继四川德阳、广西南宁、江西赣州之后,贵阳成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重点活动之一的航天科技巡展活动的第四站。

      “去年开始大家就着手进行准备,力求给前来观展的人们一场高大上的科技、科普盛宴。”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为此,我市成立了综合协调组、志愿者组织管理组、宣传报道组、科普活动组及后勤保障组等,全方位、多角度保障航天科技巡展完美举行。

      ——团队先后到中国科技馆、内蒙古科技馆及日照科技馆等进行调研,只为打造出能综合系统介绍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体系的航天类科技馆;

      ——在全市的2600多辆公交车上,投放喜闻乐见的宣传小视频,还通过刊登大幅巡展消息、投放巡展信息字幕等进行宣传,只为让更多市民知晓巡展、了解巡展、爱上巡展;

      ——为了让前来观展的人们更加了解航天知识,主办方从贵州商学院招募了90余名志愿者进行培训,对现场展品进行讲解、答疑解惑、维护现场秩序、引导参观者文明观展;

      ——增强巡展的互动性、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巡展活动策划了“我的航天梦”学生绘长卷、我与航天院士面对面、院士报告会、航天科普大讲堂、“小种子大梦想”航天育种等5个系列科普活动;

      ……

      据了解,为办好此次巡展,市科协、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消防支队、团市委等市直部门全面出动,紧密配合,圆满完成各项开展准备工作。

      航天元素 精彩纷呈

      走进航天展展区,地上贴着中国航天大事记、墙上挂着各种展品和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航天绘画作品,从场馆设计到现场布置,再到服饰色彩,都充满了航天气息和科技元素。

      在火箭模拟发射区,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的张恒瑞站在大屏幕前,按照提示,移动屏幕上模拟的火箭分支板块,组装火箭,再点击发射按钮启动发射,与此同时,后侧的火箭实物开始响应。

      在中国航天成果展区,返回舱、返回式降落伞等珍贵物件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这些都是从太空返回地球的实物,是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首次在贵州展出。”志愿者苏盈盈指着面前的展品说。

      除此之外,在航天科普大讲堂可聆听院士报告会,与航天院士来一场前沿科技享受;在互动展区,可通过月球秤知道自己生活在月球时的体重;可用运用遥感技术在沙堆上显示地形地貌的装置随意“改天换地”;还可以近距离观看1:1的月车和火星车模型;在展馆外互动展示区,18米长的航天员生活舱、返回舱、推进舱模型,让人们可以登上三舱模型,体验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

      “展品类型多样、活动丰富多彩。采用实物、模型、图文、视频、互动体验、科普活动等多种展览展示形式,展示我国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本次航天展展区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整个巡展由序厅、登天之梯区、群星璀璨区、天宫筑梦区、深空探测区、互动体验区、主题活动区以及广场活动区、纪念品售卖区等部分组成。

      “我女儿特别喜欢航天,带她在展区逛了半个小时,各种体验项目排着队也要让她过哈瘾,让她玩个开心。”家住世纪城的王祖银说,能在家门口就把很多航天知识学到,比在网上看来的有意思多了。

      “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巡展对外开放第一天,前来观展人数便达2000余人。

      据统计,前三天入场观展人数达5000余人。目前在市科协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放的门票已有8400多张,每张票可携带1名儿童(60岁老人免票进入),预计整个巡展期间有20000余人观展。

      科技创新 接力传承

      在“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巡展开展当天,来自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的老师王泓杰带领着100余中学生前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进行互动交流:

      “请问龙爷爷,火箭的发射燃料对大气层有污染吗?宇宙中真的存在其他生命体么?”

      在展区一角的互动区,来自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的陈浩轩第一个站起来向龙院士提出了问题。

      台上的院士耐心解答,台下的学生认真听讲还不时做着记录。

      “能和航天科技专家互动,真的超级激动兴奋,我有很多问题要向专家请教。”陈浩轩说,他从小就喜欢航天科技,这次能与专家近距离接触,让他更加了解航天、热爱航天,也坚定了自己的科学梦想。

      王泓杰老师说,在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有一支由无人机爱好者组建的科技创新发明社,刚好借助此次近距离接触航天知识的机会,带着发明社的全体成员来观展。

      “通过更加专业系统的展会,让他们全面了解一下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成就,深切感受中国航天精神,这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启迪学生科学梦想,又能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祖国自豪感。”王老师说,用一上午的时间换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航天课,值!

      “让一场展览成为孩子们航天梦的起点。”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希望巡展能成为普及航天知识、激励科学探索、培植创新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强大力量的重要纽带,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航天的重要窗口。

      ■亮点点击

      长征二F火箭发射

      最弥足珍贵的返回舱

      走进航天主题互动体验区,一个高高的黑色火箭发射塔映入眼帘。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简称长征二号)是中国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之一,为二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度在500km以下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和其他航天器,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

      “黑色的就是火箭发射塔,是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建筑物,用于实施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组装、检测、维护、加注燃料、填充压缩气体、保障人员器材流动和最后发射卫星的塔式结构。”解说员介绍道。

      当市民们站在大屏幕前,按照提示,移动屏幕上模拟的火箭分支板块,组装火箭,再点击发射按钮启动发射,悬臂缓缓展开,随着火箭底端喷出红色的燃料后,火箭慢慢升向天空。整个过程近3分钟,场景有趣、互动性很强。

      “哇,你们快看,火箭下面喷火了,火箭升上去了!”孩子们张大嘴,惊讶地说,以前都是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火箭发射,现在能亲自体验火箭发射的全过程,大家觉得很新奇。  

      最弥足珍贵的返回舱

      本次中国航天成果展区聚焦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其中神十返回舱、降落伞等珍贵的展品是从太空返回地球的实物,首次在贵州展出。

      返回舱实物处于展厅最显眼的部位,被玻璃隔离开来。一眼看去,外形像中国古代的大钟,也像一个倒扣的碗,展厅里的返回舱高2.75米,最大内直径2.5米,通体炭黑色,外壳呈蜂窝状。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段,是整艘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也是唯一返回地面的舱段,是航天员的“驾驶室”。升入太空时,返回舱外壳被金褐色的油漆涂刷,但在返回进入大气层过程中,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所有涂料都被烧毁,所以就变成炭黑色了。

      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

      2013年6月26日上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神舟十号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 ,在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 神十”任务主着陆场预定区域顺利着陆,返回舱目视烧蚀正常、外观良好。

      三个篮球场大的降落伞

      在展厅,一个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与返回舱紧紧相依,成为整个展厅最显眼亮丽的一道风景。你相信吗?这降落伞全部打开后有1200平方米,相当于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降落伞采用特殊纺织材料并经过防灼处理,由很多同心圆环的伞衣组成,每个环伞衣之间还开有宽度不同的缝隙,面积大、强度高、重量轻是它最主要的三大特点,叫“环帆伞”,具有开伞可靠性高,下降时稳定性好的特性。

      当返回舱返回距地面8公里时伞舱的舱门会自动打开,开始进行拉伞的程序。首先由大一点的引导伞拉出小一点的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最后才拉出主伞。

      本次巡展展出的就是主伞。虽然主伞的面积足有1200平方米,但折起来只有一个手提包的大小,只有0.18平方米。降落伞结束在太空的巡游后,变身为把“神十”返回舱安全送回地球怀抱的天使。

      神奇的航天育种

      在航天主题互动体验区,展台上放置着一些通过航天育种后再进行种植的农作物,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喜爱,满足了人们对于太空作物浓厚的好奇心。

      1987年,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目前,我国已在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作物上诱变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

      展台上的“太空香炉瓜”“太空特大南瓜”“航椒”以及“太空长丝瓜”等真实展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拍照。对于这些新鲜事物,在场的参观者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在巡展期间,还将举办“小种子 大梦想”航天科普活动,市民们可将航天育种专家发放的种子带回家种植!

      记者 易颖 白雪/文 石照昌/图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