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 看"中电影"《别在村前等我》:民族气派和创新精神
  • 看"中电影"《别在村前等我》:民族气派和创新精神

    时间:2017-12-14 16:01:29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

    品评空间

    杨剑华

    近日,由贺州市委宣传部和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联合出品,永康许可影视文化工作室和广州桦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部“中电影”《别在村前等我》在贺州首映。

    全剧以爱情为主线贯穿。长笛手迪瑞格从千里之外的美国,迢迢而至长寿瑶乡广西贺州富川寻找艺术灵感。在青山绿水间,迪瑞格苦苦追寻如天籁般美妙的笛音。“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笛音起处,瑶家女儿姚凤儿亭亭玉立,爱情于是悄然而至,在田园牧歌里滋长生发。因为爱情的力量,迪瑞格帮助姚凤儿成就了绿色的梦想;因为爱情的指引,迪瑞格感悟了艺术的真谛。剧中的爱情,真挚纯美,发之于情,止乎于礼,带给观众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被网友誉为“贺州版《山楂树之恋》”。

    但爱情故事并不是该剧的全部。迪瑞格在异国他乡美丽乡村收获的爱,不仅是情感的皈依,也是精神的皈依。《别在村前等我》全剧在贺州取景拍摄,大部分镜头聚焦潇贺古道上的瑶乡明珠富川,黛青的山,清澈的水,碧绿的田野,苍翠的橙林,就连空气也仿佛是绿色的;古朴的风雨桥,典雅的古民居,淳朴的民风,绚烂多姿的民族风情……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增强了作品的综合呈现效果和艺术张力。电影把“乡愁”这个充满中国禅意的命题,演绎为国际共通的情感――追寻美好家园,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祈望。在这个恬淡、宁静、安详的美好家园里,不仅生发了爱情,也洗礼了心灵。功利的浮躁,俗念的纠缠,精神的枷锁,情感的困顿,都被一一温柔地消解,心灵经洗礼后与纯净的大自然水乳交融,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终达到了至真,找到了至善,成就了至美。

    《别在村前等我》敏锐地感应时代脉动,展示了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时代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新时代下新农村里的新气象。作品聚焦不断成长的新农民和欣欣向荣的新业态,主角姚凤儿深情地爱恋着生她养她的土地,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产业绿色发展。作品既有满怀歌颂的正面书写,也毫不回避负面揭示,彰显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担当精神。剧作表现了商人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关于“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之间的争夺与抉择,并以现实主义的矛直指发展中存在的急功近利、投机短视。浪漫唯美的情愁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构成了两个维度,相互对比却又紧密交织,超脱现实却又贴近生活,拓展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文艺范”是该剧的鲜明特色。故事始于男主角迪瑞格败走艺术比赛,圆满结束于橙花飘香的歌声里,其间穿插运用了大量民族歌舞、民间音乐,这无疑为全剧增加了亮丽的色彩,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迪瑞格向往中国音乐艺术,向往中国诗意的田园生活,向往中国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的情节设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主题曲《梦里橙花》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并以隐喻手法突出强化了女主角姚凤儿的人物形象。

    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传统中,也闪亮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发展中。《别在村前等我》把青春爱情、乡土农村、文艺、励志等诸多元素融汇一炉,彰显了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此外,该剧积极贯彻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针对观众群体变化和观影需求多元,创新打造了“中电影”――一个介于微电影和院线电影之间的新概念,以网络传播作为推广方式,在各大网络媒体同步播出,1小时的播出时长,既保证了作品容量,也适应手机客户端播放观看。其互联网思维和裂变式传播的创新运用,将极大地推动地方文化的宣传推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