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深圳龙岗:“乡愁印迹”让城市留下记忆
  • 深圳龙岗:“乡愁印迹”让城市留下记忆

    时间:2018-12-08 17:58:26  来源:  作者:

    “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庆典。陈武远 摄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不少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快速消失。如何让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遗产留下来、“活”起来?深圳市龙岗区政协继续发挥文史本职工作职能,以图文音像形式记录龙岗城区现存的“乡愁印迹”,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一份珍贵的存史资料,从而达到抢救、保护、传承、展示、弘扬、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

    今年年初,适逢龙岗区提出打造“文化高地”,龙岗区政协积极探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启动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史活动——“龙岗记忆”第二季—“乡愁印迹”文史项目,对区内55个重要历史遗产蕴藏的历史符号、人情世态、宗族特点、精彩轶事、文化风情等进行深入地挖掘抢救、精心地整理研究和妥善地保存传承,为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随着“乡愁印迹”项目宣传片、主题曲MV、第一集《龙岗古墟》、第二集《鹤湖新居》、第三集《凌道扬》在当地电视台、报纸、电台、全国各地新媒体平台陆续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有观察人士认为,“乡愁印迹”图文音像资料成果,不仅展示出龙岗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更为研究龙岗地区地方史、打造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保护和利用龙岗古旧建筑等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撑。

    “开展‘乡愁印迹’文史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值得每一个参与者认真对待、努力做好的事情。”龙岗区政协主席吴书坤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龙岗区政协将继续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为深圳“文化东进”、建设东部中心、促进龙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更大力量。

    为现代人构筑精神家园开辟新天地

    雕梁画栋的老宅、月池边的客家围屋、巍峨的碉楼、穿越数千年的远古遗址、寓意深远的宗祠、人才辈出的旧学堂……龙岗的古旧民居、知名旧址、红色遗址、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展示着龙岗厚重的历史文化。

    如何记录城区优秀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得以传承,龙岗区政协早有布局。

    2015年—2017年,龙岗区政协开展了“龙岗记忆”第一季文史项目,编辑出版《龙岗记忆》。这是龙岗建区以来第一次开展大规模的口述历史活动,项目成果极大激发龙岗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项目电视记录片荣获广东省宣传文化类电视节目三等奖,收到良好社会效益。

    今年,为了抢救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为现代人构筑精神家园开辟新天地,龙岗区政协在“龙岗记忆”第一季的基础上,启动“龙岗记忆”第二季—“乡愁印迹”文史项目,选取全区55个各类古旧建筑、著名遗址、民俗文化等“乡愁印迹”,坚持“三真”(真人真事真物)原则,深挖广搜、追根溯源,走进老围屋、老学校、老宗祠等历史文化遗产中,走进一位位老龙岗人丰盛的记忆里,探寻龙岗老历史、讲述龙岗老故事、展示龙岗老风貌、弘扬龙岗老传统。在全区掀起一场生动活泼的区情宣传教育,再次激发全区人民爱国爱乡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

    “龙岗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刻下了乡愁的坐标与印迹、组成了气势磅礴的龙岗史诗,更是‘文化高地’的内涵与灵魂,是打造‘文化高地’的原动力。”龙岗区政协主席吴书坤认为,“乡愁印迹”为龙岗历史注入生命活力,也为每一位龙岗人增添文化自信,让龙岗在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落实东进战略、高水平建设深圳东部中心、全力打造新时代深圳“文化高地”的过程中迈出更坚实更有力的步伐。

    传承乡愁印迹受到社会高度评价

    “没看‘乡愁印迹’之前,我以为深圳就是从一个边陲的渔民小镇发展而来的,没想到深圳有这么源远流长的文明史,老祖宗留给我们太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了。”今年7月,“乡愁印迹”第一集“龙岗古墟”经当地电视台、报纸、电台、全国各地新媒体平台报道后,很多看过“乡愁印迹”的深圳市民纷纷感叹道。

    “龙岗古墟”(当地俗称老街),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龙岗墟社区,是深圳历史上著名的几大古墟之一。由于处于原惠阳、东莞、宝安三县区域内的几何中心,历史上成为区域交通和商品交易中心。每逢墟日,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赶墟。自一棵百年古榕自然四散开来,“三街六巷”中挤满了赶墟的人们,十分热闹。曾经赶墟的经历,已成为老人们永远的记忆。

    令人欣慰的是,在“乡愁印迹”的助力下,在广大龙岗人心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榕树头在今后的城市更新中将完全保留下来,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将根据实际需要把榕树头以及周边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保存下来。

    “乡愁印迹”同时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杨荣昌表示,龙岗区政协深入挖掘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的历史信息、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带领读者细细品读“夯土的史书”背后的故事,为龙岗这座现代化城区保存历史文脉、传承乡愁基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原龙岗镇文化站站长叶万片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在翻看每篇报道后不由发出感叹,“每一个文字凝结的是老龙岗的老掌故,每一幅图片都让人陷入回忆与想象。翻阅过后,不只有墨香飘来,更有客家人的精神烙印心中。”

    “‘乡愁印迹’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非常有幸参与该项目一些前期工作,深知整个团队从项目定位、调查研究、采写编辑到一遍遍修改完善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巨大努力。”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孙骞认为,“乡愁印迹”是对龙岗历史遗迹和区域文化最好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期待龙岗通过这个项目,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宣传龙岗,树立龙岗的文化自信,促进龙岗的文化繁荣发展。

    客家历史文化活化石演绎百年传奇

    龙岗的历史厚重而精彩,数百年来,迁徙而来的各民族、民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璀璨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不少都已融入“乡愁印迹”所选取的古建筑、古遗址和民俗中。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龙岗“第一豪宅”鹤湖新居,其作为东部客家移民的一个代表性样本,尤为值得关注。

    这座建筑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平面呈前窄后宽的回字形,是一座“三堂、二横、二围、八碉楼、二望楼”的客家建筑。它始建于乾隆年间,整体建成于道光年间,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之一。1996年,鹤湖新居被辟为深圳市唯一的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成为客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漫步鹤湖新居,最先印入眼帘的是客家族人的天然保护屏障——外墙。它的高度超过10米,底层厚度达90厘米,顶部做成不易立足的三角形截面,厚度仍有40厘米。因使用无数发酵成熟的三合土,以糯米浆和红糖水甚至鸡蛋清为粘合剂夯筑而成,外墙显得异常耐久,历经200多年风雨屹立不倒;透过手工匠人用蠡壳制作的精美绝伦的海镜窗(又称海月窗),依稀可见当年手工匠人把海里的贝壳磨成薄片,用竹子和木片将薄片镶嵌起来,用它们来装饰海月窗的精雕细琢;围屋中堂的对联“瑞徵罗国派衍豫章湘水展模猷历代英雄昭史册,凤止龙岗谋成东莞鹤湖兴厦宇千秋勋业冠人寰”,是鹤湖新居的宝贵财富,寥寥两句话便概括了罗氏先辈迁徙、创业、发展的众多历史脉络……

    像鹤湖新居这类古建筑为现代人演绎百年传奇,数百年来涌现出的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则让龙岗的文明史显得更丰满。如中国近代林业事业奠基人、香港中文大学创始人之一、中国植树节的首倡者,祖籍今布吉街道的凌道扬;原香港华商总会董事长、香港宝安商会会长,祖籍今平湖街道的刘铸伯;抗日华侨,原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祖籍今龙城街道的官文森,等等。

    此外,提起龙岗丰富的民俗,非遗项目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国家级非遗),平湖纸龙舞(省级非遗),客家凉帽舞(甘坑凉帽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龙岗皆歌(市级非遗),爱联新屯白眉拳(区级非遗)等,将客家文化之乡的美名传播到海内外,为深圳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撰文:代皖龙 薛晓妮 梅云霞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