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热词背后的“双十一”十年之变
  • 热词背后的“双十一”十年之变

    时间:2018-11-13 18:13:03  来源:  作者:

    新华社杭州11月10日电(记者吴帅帅 魏一骏)从“买买买”到“剁手党”;从“败家”到“秒杀”;从“拼团”到“提鹅”,“双十一”因为每年层出不穷的热词平添了不少文化符号,加之自带互联网传播特点,这些热词也在一个侧面记录了10年“双十一”的转变。

    “买”永远是电商购物节的主题,但怎么买、买什么却在“双十一”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悄然转变。

    淘宝资深买家刘先生表示,“买买买”大概代表了一种“冲动”的购物心态。“那时候‘双十一’都会买一些打折的‘爆款’,我记得在2012年,曾经一下子买了一箱暖宝宝,结果到了大学毕业还没有用完。”

    不少淘宝老用户表示,初识“双十一”大多有冲动的“买买买”经历,才让他们发下“再买剁手”的“毒誓”,“剁手党”由此出现。

    如果说“剁手”折射的是一种冲动消费后的懊悔, 2015年前后出现的另一个词——“吃土”则反映了集中消费后的一种窘境。来自福州的淘宝达人“单纯天才”参与8年“双十一”,消费超过3万元,大数据显示超过了99%以上用户。“吃土倒是没有,靠吃买来的零食度日倒是成了有几年12月里经常发生的事。”

    还有大量的热词与“双十一”的玩法有关。比如2012年前后出现的“秒杀”。阿里方面表示,起初的“秒杀”基本都是单一商家的促销行为,原本也就是针对几件商品的限时促销。但随着商品品类和用户数量的大幅提升,“秒杀”背后考验的是运算能力。

    数据显示,2017年“双十一”,支付峰值突破25万笔每秒。支付宝方面预计随着扫指纹、刷脸等生物识别技术运用比例提升,“秒杀”将会变得越来越快。

    津贴、红包、积分、能量……这些名词也相伴或相继出现在10年来的“双十一”中,简单的减价打折被这些高频词“演绎”得格外复杂。

    此前曾有报道,阿里巴巴基础科学研究机构达摩院今年发起的线上数学竞赛中,其中一道题便是如何最为有效地发放“双十一”购物节的优惠券。难怪不少“银发族”感叹,虽然学会了网购想在“双十一”淘一些宝贝,却发现越来越跟不上复杂的“玩法”。

    根据淘宝大数据分析,今年“双十一”消费主力人群仍是80、90后,从2015年之后,90后消费人群开始超过80后。互联网一代成为消费主力让大量互联网热词由此派生。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语言学博士徐毅发表示,如果没有“双十一”,或者网购还未如此发达之时,也许我们关于“购物”使用的词汇会非常单一,但伴随电商发展而来“买买买”这样的词语都比原来的购买有了更多情感,承载了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征。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同胜认为,网络热词都是基于现实生活应运而生,一方面,这些新产生的热词因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丰富了现代汉语;同时,由于其天然的互联网属性,结合表情包、社交软件的传播方式,成了一定时段内记录电商购物节发展的文化标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