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葫芦山遗址:循着手机导航,感受亲近遗址之乐
  • 葫芦山遗址:循着手机导航,感受亲近遗址之乐

    时间:2021-01-10 21:09:38  来源:台海网  作者:

    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文保员曹建民在向记者介绍如今是茶山的葫芦山

    台海网1月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临近2020年春节的时候,我接到葫芦山遗址的采访任务,本想假期结束后找个时间,请武夷山市文物部门以及兴田镇的干部带着进村采访,没想到疫情突然来袭,一切工作步调都被打乱了。

    我跟相关部门的同志约了几次,他们都在防疫一线忙碌,看来只好自己去采访了。3月初,各地“封城”“封小区”,好在葫芦山遗址离我家不远,开车过去只需20分钟左右。循着手机导航,小心翼翼地驶过狭窄的土路,我在兴田镇西郊村跟文保员曹建民碰了头。我们步行穿过整个村庄,去往葫芦山遗址。在路边晒太阳的村民好奇地看着我,可能我是自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到访的外人。

    一般人想象中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可能是气势恢宏的寺庙宫殿,但葫芦山遗址只是废弃羊圈边上的一座茶山。然而,我采访前看了不少资料,对葫芦山遗址还是充满着好奇,并保持着崇敬。花不了几分钟,就可以绕着这座小山走一圈,地上没有遗迹,土里也没有宝贝。葫芦山遗址曾经的面貌,我只能根据资料来想象。

    葫芦山遗址,是史前人类烧制陶瓷的“工业区”。我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原以为史前人类是在自己家里做一点手工艺品,没想到他们还划分了“生活区”和“工业区”。在隔壁的建阳区,很多建盏工艺师就是在家里放着一台电炉,专业从事建盏生产。再往前1000年,宋代建阳人修建上百米长的龙窑,在其中烧制出价值连城的建盏,进贡皇家。而又往前4000年,先民们把整座葫芦山开发成烧制陶瓷的“工业区”。同样是烧制陶瓷,时代越早,“工厂”的占地规模、投入人力越大,反向印证了生产工艺和效率的进步。

    我从资料中看到,考古学家们通过对葫芦山遗址的发掘研究,得知“从软陶到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印纹硬陶,再从印纹硬陶到吴越地区盛行的原始青瓷器,见证了由陶到瓷的发展演变历史”。我不禁感慨,5000年来,我们的祖先对烧制陶瓷保持着孜孜不倦的追求,难怪中国的英文是“China”。

    曹建民并未参与厦门大学考古队对葫芦山遗址最早的发掘,所以他能向我介绍的,更多的是葫芦山近几十年的历史。通过村中老人的回忆,我知道在上世纪50年代,葫芦山是坟山。再往前呢?不知道。因为西郊村只是一座位于武夷山和建阳交界处的偏远村庄,史书上并不会留下它的名字。

    葫芦山下的西郊村,水源充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史前人类也是因为这优越的自然条件,选择在此繁衍吗?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到葫芦山遗址直线距离仅5公里,而葫芦山上有西周时期的祭祀遗迹,闽越王城的汉代先民会不会是从葫芦山发展过去的呢?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葫芦山周边的人类是一脉相承的吗?在《葫芦山遗址 半部闽北史前陶瓷发展史》的写作过程中,我不时想起这些问题,并因此陷入无边无际的幻想中。

    刀耕火种、集体烧窑、筑城称王、汉代建州、衣冠南渡、宋朝南迁、建盏没落、市府搬迁……一幕幕景象在我脑海中浮现。看来,这就是近距离接触遗址的乐趣所在,这就是学习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收获。(来源:福建日报吴柳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