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
  • 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

    时间:2019-06-11 19:01:46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开栏的话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时间,新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追忆峥嵘岁月,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网联合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老区办、中国新闻摄影协会手机影像委员会推出“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聚焦福建老区,围绕革命遗址发生的新故事,以小见大,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区发展及群众生活、精神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茗洋”是福鼎老区和福鼎革命历史的窗口和缩影。红茗洋纪念馆记录着茗洋村的红色故事。新华网 张婷婷 摄

      新华网福州6月11日电(张婷婷)汽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转过一个弯,青山过后又是青山,延绵山路尽头,一块碑石立在村口,“红茗洋”三字映入眼帘,这便是闽东重要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福建福鼎市贯岭镇茗洋村,在闽浙边区享有“红茗洋”之盛誉。

      鲜艳红旗、青葱的秧苗与槟榔芋、茂盛的栀子花、明丽的畲族歌舞、坚定的游击队员以及辛勤劳作的农民……茗洋村中的一幅壁画将茗洋村红色历史浓墨重彩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这幅壁画是2016年7月,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17名师生,到我们村里共同绘制出来的。”村委会主任朱春弟介绍说,壁画中的鲜艳红旗、游击队员,代表的是茗洋村那段“红色”的岁月。

      茗洋村是闽浙边界革命的摇篮,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这里就建立起地下交通站。

      “红是我们的底色。”朱春弟介绍,战争时期,茗洋村超过半数的村民都自发参与革命,解放后,就有15人被评为革命烈士,被评定为革命“五老”的有111人。“战争期间,有敌人说茗洋人连骨头都是红的。这,也就是‘红茗洋’的由来。”朱春弟说。

      为纪念这些革命先辈,在茗洋村里建有一座红茗洋纪念馆,是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

      不屈的红色基因,让茗洋人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也是干劲十足。

      村里的老翁回忆,以前住在山坡上,2间土坯房,既要放牛放羊,又要忙着几亩地的耕作,辛苦一年,才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2005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仅2550元。

      2006年,茗洋村被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福鼎市扶贫开发协会挂村后,整合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等项目,集中规划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高海拔、偏远的农民陆续搬下山,住进村里建设的搬迁集中居住区,发展特色农业。

      “现在靠种植黄栀子、槟榔芋,村民们挣钱的门路更宽了。”朱春弟介绍,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的思路也活了。他们瞄上了村里特色产物——黄栀子,成立了“红茗洋”专业合作社。育苗、种植、采摘、初加工、销售……朱春弟算了一笔账,黄栀子花开时,一斤市价3元左右的栀子花为村民添了一项收入;结果时,采摘可论斤计算工钱;鲜果初加工,又有一笔增收。

      “在我们这儿‘村村无闲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副业’”。朱春弟说,目前茗洋村已经初步形成“四个千亩”(黄栀子、槟榔芋、茶叶、其他综合经济林)特色农业生产格局。其中,黄栀子种植面积4000多亩,年产栀子鲜果3500吨。2018年全村仅黄栀子一项即可收入1000多万元,其他槟榔芋、茶叶分别为村民带来350多万元和450多万元的收益。

      2018年,茗洋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6500元,实现连续七年超越全市人均收入水平。“红茗洋”的模式如今成为福鼎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样本。下一步,茗洋村将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庄”“采风基地”“观光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让茗洋继续红下去。

    福鼎茗洋村壁画(资料图,由受访者朱春弟提供)新华网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