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华安:“北溪明珠”放异彩
  • 华安:“北溪明珠”放异彩

    时间:2019-01-19 20:25:20  来源:闽南日报  作者:

    华安之夜:北溪明珠放异彩

      台海网1月18日讯 据漳州新闻网报道 华安坐拥九龙江北溪好山水,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乐居城市。碧水在县城走了个回环,由东向西流,拥抱县城。居住在这里的人,枕山望水,乐享生活。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古时主要依靠水路通行。华丰正处在上下水陆通行的歇息之地,成为物流重要中转站。全盛之时,商业繁荣,闻名闽西南,通联“海丝”。商旅往来,茶业更是鼎盛一时,素有“茶烘”美称。马帮声远,如今上县城也不免要相约“来去茶烘啰”。

      改革开放40年来,华安紧紧围绕“小县大区位、小县大品牌、小县大文化、小县大生态”的战略,精心打造山水乐居城市。“做美一江两岸、拓展城南新区、完善功能配套、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这座城发展方向的行动指南。以山为魂,以水为脉,改善的是人居环境,进步的是城市建设水平。

      “左手买烟,右手买火柴。”大家曾如此戏称华安旧街道。改革开放前,所谓的城关,在当时只有城区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主街道总长几百米的大同路,弯曲狭窄,卵石铺成。街道两边低矮的土坯房子,参差不齐,破烂不堪,屋顶的色调永远是灰蒙蒙的。一遇雨天,积水三寸,泥泞四溅,居民苦不堪言。

      城市建设起宏图。改革开放后,华安城市建设开启规划新篇。1985年,华安组织开展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建设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新型城镇,系统规划县城总体布局。随后,农贸市场、电影院、灯光球场等民生项目及邮电大楼、华安宾馆等一批公建项目相继投入使用。1992年开始实施旧城改造,拆迁危旧房屋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新建房屋6.4万平方米,改扩建道路1.7万平方米。通过改造,华安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三横二纵的框架结构,县城市容市貌大改观。

      进入新世纪,华安立足新起点,实施新举措,以“更高标准、更高起点”的规划来指导城市有序发展。

      县城变大了。2011年6月,华安通过了“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将城市发展定位为“山水乐居城市”,确立“中心开花、西延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打造“两江(九龙江、温水溪)四区九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由原来的3.48平方公里扩大到15.3平方公里,华安城市发展走上了“小县大城关”的跨越发展之路。

      新时代,新气象。2016年,华安完成《县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并进入实施阶段,城区规划面积扩大为20.9平方公里。同时编制完成《县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以“西联、南进、东优”的空间发展为战略,把旧城区规划为“一核一带七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县城变美了。拆旧立新,让老旧城区“改头换面”。2016年启动旧城改造项目,先后实施了市政道路建设、危旧房拆迁改造、临街房屋立面改造等项目。近年来,华安投入15亿元用于城建项目,三座跨江大桥、绕城公路、平湖路“白改黑”相继通行,后坑隧道、“五馆一中心”等市政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平湖花园、都市景园、荣城四季园著等一批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漳永高速公路如玉带般穿梭山水间,往来交通架飞虹。

      县城更宜居。靖河公园、平湖公园、湖滨花园、真武山山地公园……一个个公园星罗棋布,出了家门就享受绿色福利。作为省级园林县城的华安,如今正焕发新风采,一座座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处处显示出闽南特色的城市风韵。

      “入夜不知暑至,长年坐看花生。”这是明代华安人方进对家乡美景的赞誉之辞。今人更有“一川清江水,两岸绿萝带”的诗情画意,平湖美景看不够,人工栈道成一景,夜色华安美如画。

      山水融城的县城,将继续书写更加华美的篇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呼之欲出。

    (黄建和)

    旧照:上世纪80年代,华安县城华安新闻中心 供图

      环境优美的荣成世纪城小区

      盈盈一水间

    一江春水

      垂柳依依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碧波漾漾的北溪平湖就是这么一个远山黛、眼儿媚的地方。在山的怀抱中,湖总是波平如镜,映着山光,水色宛似一汪翠玉。

      湖的两岸是人家。南岸繁华地段的许多建筑已因为旧城改造的缘故被推倒成废墟,新建筑还没长到高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隔岸能看到以前见不到的景观。霓虹灯在夜色里给高大的建筑画了个轮廓,有点琼楼玉宇的感觉。人们都在期待着重建后美轮美奂的新县城,却也唏嘘着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像那座承载着许多人快乐回忆的旧电影院、七拐八弯的三巷五巷、消失了的老理发店、包子铺……

      小城的生活节奏不快,人们日子过得悠闲。晨早时,湖岸边跑步舞剑打太极有之,拎着篮子载着蔬果上菜市场者有之,往来上班者有之,湖岸两边总是呈现一派晨光中的祥和。

      最爱是黄昏,湖边散步极相宜。暮色苍茫从天空开始流淌,漫过远山,漫过湖面,拥住眼前的树丛,湖面上升起蒙蒙轻烟……悠闲在湖边散步的人们迎晚霞而往,踏着月色而回,兴之所至,兴尽而返,不亦快哉。

      最是眉眼盈盈处,乐居小城,枕山望水,直把他乡变故乡。

    黄昏垂钓

      ⊙苏黎瑞 文

      汤炜元 图

      苏瑞西:城建驶入“快车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华安人,苏瑞西自1983年至今都在华安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城区的发展变化,他既是参与规划的见证者,也是实实在在的受惠者。

      “小小华安县,三间两间豆腐店;三人肩并肩,路人有意见。”苏瑞西对华安县城的“老样子”记忆深刻,“城关一条街几百米就走到底了。”1995年以前建成的县城主干道大同路和农林路,直到2005年才改造提升为水泥路,平湖路1998年才由石砌块路改为水泥路。“那时县城的房屋,除了新建的7层以下公建楼房和部分私宅是钢混或砖混结构,大部分还是砖木民房或土坯瓦房,更别提电梯房了。”

      近年来,地处县城中心的大同路两侧进行“格式化”拆迁改造,拉开了华安大范围旧城改造的序幕。“市政道路建设、危旧房拆迁改造、临街房屋立面改造、一江两岸夜景亮化……改掉危、乱、差,换来洁、序、美。”华安县城驶入了“蝶变”快车道。县城主干道通通实行白改黑,畅通无阻;大桥座座改造拓宽,夜景亮化;新农贸市场、真武山山地公园、“五馆一中心”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拔地而起。“华安县城一定会越来越美的。”(唐小玲)

    畅享滨江风光

      林鸿油:教育连续“三级跳”

      谈起县城教育40年来的变化,华安第一中学退休体育老教师林鸿油感慨颇深。

      “一批批的学生从这里走向全国。”林鸿油的笔记本里工工整整地记载着一百多名体育特长生的名单。虽然过去了二三十年,字迹中依旧能分辨出每个人高考各项体育测试成绩、录取的高校以及就业单位,一项项整齐有序。“现在他们有时候从四面八方回母校看看。”

      对于学校三十多年来的变化,林鸿油历历在目。他在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漳州师院,毕业后回乡到华安第一中学任职。那时学校条件差,四座矮平房,一共16间房,还有一个泥土田径场。后来,逐渐兴建了教学楼、科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泥土田径场变身塑胶运动场。

      教学设施也跟着连续“三级跳”。从粉笔黑板纸张到电脑投影机,再到多媒体互动教学阶段。以前生活用水得到井里打,吃的是食堂大集体蒸的铁盒饭,现在校园餐厅菜品种类多样,师生用餐赞不绝口。

      2013年,华安第一中学成为“省一级达标高中校”;2016年1月,全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林鸿油不禁感慨,“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好,水平越来越高。现在的孩子们多幸福啊!”(杨娜)

    医疗设施日臻完善的华安县总医院

      繁华商业街

      邹清水:养老走向“多元化”

      “教了一辈子书,现在退休了,希望老有所得,享受生活。”每天晨起在家门口的体育场散步、打太极,上午去老年大学上网、练书法,下午到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打牌、下象棋,傍晚约上球友到体育中心打门球……60岁的邹清水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回忆说,和现在丰富的退休生活不同,十几年前,城区公园比较少,也没有老年活动室,老年人大多选择和老友泡茶聊天消磨时光,日子相对单调。“现在不一样了,一出家门口就是体育场、公园,还有老年人活动室,人多又热闹。”

      城区变化惠及民生改善,群众休闲娱乐有了更多好去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程、精神关爱工程等不断完善,华安福利院建成投用。同时,每个社区均配备一个老年活动中心,设施齐备、功能完善。

      去年,城区新建了一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为一体,好评如潮。“周一到周五在中心活动,周末在家与子女团聚,专业化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邹淑华表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中心休闲娱乐,乐享生活。(林晓月)

    靖河公园风光

    环境优美的荣成世纪城小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本报记者蔡文原

      通讯员唐小玲林晓月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