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莆田:刺桐巷人家
  • 莆田:刺桐巷人家

    时间:2019-01-15 17:52:50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台海网1月1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莆田城里古有“九头十八巷”之说,九头中有井头,十八巷中有方巷和岐山巷。以井头为中心,往东是岐山巷,往西是方巷。

      年少时,为上学曾在岐山巷乌瓦租住半年,那是一条像老鼠尾巴的细而长的小巷,从城中直通东郊农村,每天清晨挑粗(粪水)出城的农妇络绎不绝,天一黑却安静得可怕,尤其深夜,传来单调、神秘的“咯……咯咯”敲更声,有种恐怖感。

      井头往西的方巷宽大多了,也热闹多了,两边还建有相当规模的大厝,让人想象曾经有过的辉煌。揣想有过的辉煌还真有过,唐宋两朝这里可以说是莆田城里最为繁华富贵、人气最旺的坊巷了。

      方巷原不叫方巷,而称刺桐巷。明代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云:“方巷,旧名刺桐巷。”刺桐巷之得名是因为唐补阙翁乾度曾居于此,并种植刺桐花的缘故。乾度有子六人,皆中进士,且长子与三子同榜,三子与六子同榜,四子与六子同榜,可以想象当年在这条刺桐巷里是怎样一种热闹景象。

      五代时,留从效重筑泉州城,城四周种植刺桐,人呼泉城为刺桐城,并有诗咏之,“仿佛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布赤城间”“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成为刺桐佳话。唐时,莆田已有以刺桐命名的刺桐巷、刺桐村,徐寅《昔游》云:“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无论是村,无论是巷,花开季节灿若红霞,给人间增添多少春天的气息,尤其在这条刺桐巷里,官宦人家的富贵气和满树繁花的火红喜气交融在一起,岂是一般街巷所可比拟的。

      落户刺桐巷的多为名门望族。唐时颍川人士陈迈,“武德初令莆田,始家刺桐巷”。陈迈七世孙陈峤有兄弟九人,“弱冠能文,与许龟图、黄彦修居莆北岩精舍五年,复居北平山读书,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登礼部上第”。陈迈后代已移居今西天尾之澄诸,陈峤虽已搬离刺桐巷,却是从刺桐巷迁出来的,其亲戚应有留居刺桐巷者。陈峤善为文,有一故事说其年近八十还娶一妻,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三云:“陈峤暮年,仅获一名还闽,近八十,以身后无依,强娶儒家女。合巹之夕,文士悉赋催妆诗,咸有生荑之讽。峤亦自成一章,其末云:‘彭祖尚闻年八百,陈郎犹是小孩儿。’”大概是好事者的传说而已。陈峤是有后裔的,后裔如陈动之、陈说之兄弟,同年登第,俱官至秘书丞。

      刺桐巷里还住着一户九牧林的后代,刘克庄说:“林氏旧居朱紫坊,先世仕当靖康、炎、绍间,有抗节死虏庭者,有骂贼死兵变者,有为柱史而不屈于时宰者。”朱紫坊在刺桐巷,刘克庄说“林氏旧居朱紫坊”者指林冲之这一支,林冲之,宋哲宗年间进士,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与陈过庭一起使金,两人同时被拘执,逼降,林冲之不屈,又逼仕伪齐,又不屈,徙上京,幽闭佛寺十余年。病危,对同难者说:“某年七十二,持忠入地无所恨,恨国仇未复耳?”南向一恸而绝。林霆,冲之从子,冲之被命使金,林霆三次上书请代往,不报,他还乡不仕。绍兴中,秦桧因与霆有同学之谊,封他删定官,他对桧曰:“公何忍置二帝万里外,博一相公耶?”桧震怒,不得官。林氏一门以忠义传家,名垂青史,给刺桐巷里的刺桐花涂上了一层忠烈的浓重色彩。

      方氏是两宋时期莆田最大的望族巨姓,刘克庄多次写到“莆巨姓,推方氏”。方大琮云:“合天下之诸方,不如莆田之盛;合莆之诸方,不如长官之盛,枝叶繁衍,冠冕辉映。”方廷范于唐昭宗时知温州固安府,历官福建尤溪、古田、长乐三县长官,于是卜居莆田刺桐巷,成为莆田方氏始祖。由于方氏家族的入住,刺桐巷改名方巷。方廷范有子六人,皆荣登进士,从北宋到南宋方氏一门一直以科举入仕为主,子孙彬彬辈出,联翩高第。

      方信孺与刘克庄既是同乡又是好友,主张抗金,以使金不屈著名,但一生未受重用,屡遭黜降,年仅四十六岁。《莆田府志》总结其一生云:“信孺性豪爽,挥金如粪土,所至宾客满其后车。使北时,年才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刘克庄视方信孺为平生知己,志趣相投,《沁园春·梦孚若》词写下了他们共同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悲哀,“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从刺桐巷走出来的方廷范子孙中还应记一笔的是藏书之富,方氏是江南文献收藏大家,如著名的藏书楼名“万卷楼”,储书千二百笥,方信孺父亲方崧卿藏书四万卷。历史学家郑樵家贫,无力购书,到处借书读,常去的就有方家藏书楼。晚宋大收藏家陈振孙从莆田搜罗走大量书籍,方氏藏书占了很大一部分。周密是陈振孙的同时代人,又是同乡,曾说:“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方氏藏书之富于此可知,宋代莆田文化之发达也于此可知。

      1000多年过去了,岐山巷临近井头一段已盖了连片高楼,方巷则古巷犹存,风物依旧,只不见曾经云蒸霞蔚的刺桐花了。方巷承载着灿烂的历史重负,走出历史,铸造新的辉煌,步伐不免会沉重许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