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福建漳浦一对夫妻坚守传统手作20多年:粿香飘满小镇
  • 福建漳浦一对夫妻坚守传统手作20多年:粿香飘满小镇

    时间:2019-01-12 17:27:34  来源:台海网  作者:

    卢如彬夫妇一唱一和,忙着做糯米粿。

    蒸熟的红龟粿美丽诱人。

    蒸熟的糯米粿香气扑鼻。

    春节将近,“夏香粿店”的生意又热闹起来。

    天刚蒙蒙亮,店主人卢如彬、陈夏香夫妇就已起床。和往常一样,男主人负责取粿、打包,女主人则负责外运。

    当陈夏香把做好的各种粿儿送到离粿店200米开外的市场上去时,差不多是早上六点左右,市场上杂糅着各种买卖的吆喝声。她像往常一样满脸堆笑,把一包一包的粿儿递给前来取货的老主顾们。当她回来的时候,丈夫卢如彬已经准备好新一天做粿儿的全部材料:糯米粉、面粉、绿豆、花生、芝麻、白糖、红糖、黄栀子……夫妻俩搭配着,操持一天的活儿。

    “夏香粿店”其实只是一家位于漳浦县杜浔镇正昌路的小作坊,面积仅仅38平方米。可别小看这里做出的粿儿,在漳浦可是小有名气。

    今年47岁的卢如彬和小他3岁的妻子陈夏香,从婚后第一年开始,就专门从事粿食生意。他们做的粿儿花样繁多,有糯米做成的甜粿、黄碱粿,也有粳米做成的水粿、花生粿,还有面粉做成的发糕、馍馍等等,闽南寻常吃的粿食在他们这儿可谓应有尽有,而且色香味俱全。他们靠这种老手艺养活了自己,也培养了上大学的儿子。

    “我们也没有别的本事,就会这个老手艺,没想到一做就做了二十几年。”卢如彬一边忙着干活儿,一边讲述着他的过往。他说,儿子出生那一年,迫于生计,夫妇俩开始学做这门手艺。当时,他们还没有购买现在的店面,只在一座老宅里做,用的是传统的炊具,凭的是传统的手工,然后把做出来的粿食装在小三轮车上,再运出去沿街叫卖。

    “那时条件比较落后,炊具是一口大铁锅,一个老旧的大蒸笼,烧的是稻草、秸秆和米糠。”陈夏香介绍说。

    那时候,夫妇俩在低矮的灶间里忙碌着:男的用石磨磨糯米粉和面粉,用柴灶蒸煮绿豆,用小炉子煮粿头儿,而后用力和面;女的呢,则在一旁捣鼓绿豆啊花生啊芝麻啊之类的,捣碎后加上白糖,拌匀了当馅儿,装在面团捏成的碗状里,细细捏合,再用粿印压花儿,放置锅里,盖上蒸笼,烧火,出锅,抹香油儿……反反复复之间,无数个酸甜苦辣的日子一同被“蒸发”了。

    那时候,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一大早沿着杜浔镇大街小巷叫卖的吆喝声里一定有陈夏香的声音:“卖粿儿咯——刚出笼的夏香粿儿,又甜又香咯。”于是,那些爱上“夏香”粿儿的人们就会远远地招手,跟着拉长声音叫嚷着:“给我来一个哟。”

    “十年前,我们积攒了一点钱,就买下了现在这个店面。”卢如彬说,时代在发展,他们也在变革,自从有了店面,便引进了蒸汽电炉,而且自己还根据实际设计出铁制大蒸笼。大蒸笼高0.8米,一次可放置三层,蒸出以前三倍的粿,而且因为比较严密不易漏气,出笼的时间大大减少,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量。

    不过,变的是粿儿的数量,不变的是地道的粿香。“我们闽南乡下的节庆比较多,而且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买粿,需求量大,要从早忙到晚。”陈夏香介绍,随着老一辈传统手艺渐渐消失,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会做粿儿的,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店里生意好,忙不过来时,至少要叫上五六个帮手,有时,单单糯米粿和黄碱粿两种加在一起,一天就要做到3000个以上。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夫妻俩对此深有感触。日子过得虽然辛苦了点,他们还是并肩携手,一起迎来了美好生活。现在,新房子盖起来了,儿子也上大学了。

    “咱老祖宗传下了这门老手艺,我们没有废掉,反而靠它生存了下来,而且还过上了好日子,真要十万分的感恩啊!”谈起对未来的构想,他们知道不能指望“子承父业”,但依然想着把这门传统手艺继续进行到底。(来源:福建日报 洪锦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