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从小渔村到新港城 漳州开发区26载蜕变
  • 从小渔村到新港城 漳州开发区26载蜕变

    时间:2018-12-18 17:25:19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编者按

    新时代东风浩荡,中国梦曙光在前。改革开放40年,福建作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始终以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精神探索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福建各地如何先行先试、攻坚克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本网推出“风云40载·高质量发展的福建实践”系列报道,讲述福建各地改革发展的故事,以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吹拂着习习的海风,刘国平在漳州招商局码头登高而望:繁忙的厦门湾南岸,一艘艘货轮相继倚港停靠,起重吊桥繁忙装卸,运输车辆来往穿梭……

    这里是俗称“漳州港”的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漳州开发区”),地处福建漳州沿海。1992年交通部、福建省政府、招商局集团为服务对台“三通”谋划创办漳州开发区,由招商局集团负责经营管理,着力打造中国“第二蛇口”。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电、路、通讯“四不通”的荒滩野岭、乱石浅滩,基础配套十分薄弱。这里的村民世代以打石捕鱼为生,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生活十分艰苦,所在的“打石坑”村即是由此得名。

    26年后,漳州开发区从昔日荒山野岭、乱石浅滩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为促进厦门湾区域经济发展,为福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内涵。

    漳州港码头集装箱整装待发 陈绍雄摄

    依海兴港 打造港口发展龙头

    “白天听炮声,晚上点油灯。”1992年12月28日,随着一声巨大的山石爆破声,漳州开发区建设正式起步。早期的建设者就住在南炮台简易的工棚内,喝着苦涩的井水,开始移山填海建码头,修路架桥拓荒土的艰苦创业历程。

    那时,漳州开发区1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面积中,仅有不到7%的缓坡农地,基础配套还十分薄弱。但“养在深闺”的开发区,自然岸线绵延28公里,-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3公里,可建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港口靠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积且避风条件好,港口条件优越。

    以港口发展为基础,漳州开发区迈出了开发建设的步子。

    “港口建起来了,港区将与周边地区路网衔接起来了,诺尔、中集、豪氏威马等国内外优质项目引进来了,我们不再是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而成为技术工人、个体经营户甚至是企业家,港口的建设不仅让这里有了生机,还让我们富了起来。”刘国平说道。

    漳州开发区诞生之初,与许多创业者一样,刘国平选择来到这里发展,并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崛起。而刘国平也从普通工人,成为企业家,2006年,他创办了漳州开发区众诚运输有限公司,依托招银港区开展粮食与木材运输。

    从1.5亿资本金起步,夷平了13座大山,开挖1.1亿方土石。昔日的荒山滩涂今天已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建成了11个万吨级码头泊位,开通了17条国内外货运航线,年吞吐能力达4000万吨以上,成为“对台货物直航港”和福建省最大的散杂货公共码头之一;港口累计实现海关税收180多亿元;初步形成交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加工业和粮油食品加工业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具备年400亿元产能;累计引进项目1000多个, 合同金额67亿美元……

    厦门湾南岸漳州滨海新城区

    今年6月3日,总投资13亿元、规模15万吨级的后石港区3号泊位正式开港运营。该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435万吨,是厦门港最大等级的散杂货码头,投产后可进一步提升厦门港总体货物吞吐能力,有助于厦门湾南北两岸港口协同发展。今年1-10月,漳州招商局码头已完成吞吐量2002万吨,比增39%,不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比历史年吞吐量最高的1860万吨还多出142万吨。

    “我们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正积极探索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港航物流服务、滨海旅游和海工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漳州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丁勇表示。

    目前,漳州开发区已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粮食、木材、钢材三大货物集散地。辖区内的招银港区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进口木材集散地,是全国第一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并跻身“中国十强进口木材港口”,年均木材进口量超过160万立方米。

    昔日的小渔村已蜕变成新港城,正迈步走进大湾区经济时代。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