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福建新闻 > 南平建阳后畲:白莲飘香地周氏后人乡
  • 南平建阳后畲:白莲飘香地周氏后人乡

    时间:2018-09-11 18:27:45  来源:台海网  作者:

      莲花塘

      “理学渊源”石牌坊

      莲花缸

      花桥圩场

      台海网9月9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后畲村位于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东北中部,与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成长地和安葬地崇雒村比邻,由周敦颐第十六代孙肇基迁徙至此而繁荣。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该村历史悠久,以莲闻名于世,现存理学传家的周家祠堂,文化底蕴深厚,于2016年6月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独爱莲花之“廉”

      8月的后畲村,成片莲花塘,让人眼前一亮,一朵朵粉白相间的莲花在天地间傲然绽放,犹如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里描绘的场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据村里人介绍,从村庄建成以来,一直都有种莲花,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莲花一直是村民的最爱。随意走进村里的一户人家,就见一位村民正在用传统的炉子烘烤莲子,守在炉子旁,时不时给莲子翻面,而他十岁的孙子正站在旁边认真观看学习。这位叫陈英明的村民笑着介绍说:“种莲花是我们村的老传统了,莲花好看,莲子好吃,浑身上下都是宝啊。”

      每到夏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就在后畲村里缓缓盛开,这似乎就像周氏后人纪念周敦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继承和传播他的廉政思想。在千古名篇《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的品格自励,要像莲花一样守“洁”处世,具有“不染不妖”的自尊意识,“不蔓不枝”的自立精神,“不可亵玩”的自爱品格。“廉”的思想和精神就像莲花一样一直留存于这个古老的村落。

      传世之“理学渊源”

      沿着村巷往村中心走,一座刻有“理学渊源”、保存完好的石牌坊矗立着,斑驳的印记诉说着久经风雨的历史。据了解,这座牌坊高8米、宽5米左右,在其最高处两边刻有手拿着笏的文官,在文官旁边分别刻有仙鹤与鹿,而“理学渊源”四个大字上下方刻有龙凤图案,牌坊左右两侧还分别刻有精美的人物和寓意吉祥的动物图案的石雕,整座石牌坊庄严、古朴,呈现出一股浩然正气。

      这座石牌坊是远近闻名的周家祠入口,该家祠自古以来为学堂所用。这里承载了周家人的寄托和希望,在此教书育人,让后代读书明“理”,学先祖之风,传先祖之志。进入周家祠学堂里的历届学子,拿着古人经典著作,埋首苦读,潜移默化中学习博大精深的“理学”奥义,接受“理学之家”的文化熏陶。

      据考证,在清朝从太学生到进士就有一百多人在此求学,而且该村在民国时期,教授、博士、将军、省厅官员就有十几人之多,这里可谓是人才辈出之地。

      遗存之古风民俗

      石头砌成的小路,一座座保存完好、具有古风古韵的古民居,无不引人入胜。后畲村内的主要建筑均为明清时期所建,基本为三进厅结构、瓦屋面,外墙为土砖结构,内为木质结构,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整个村庄现有明清古宅数十幢,户与户相通,至今古宅整体框架保持完整。

      一家古民居中,带有别具特色的高墙深院、精致繁复的房梁厅门,天井里有一个有趣的水缸。其实在古代,很多房子都会在天井内放一个水缸,用于储水防火,还可以养鱼,还起到观瞻、装饰宅院作用。这个水缸的独特之处在于,水缸外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莲花,从这里也可窥见周氏爱莲之情,这个水缸也因此得名于“莲花缸”。

      除了这些古民居,村里许多传统的民俗也很好地流传下来。

      该村现仍保留逢农历每月初五、初十的圩场。古时的圩场设在后畲村外的一座花桥上。据传,在明清时期,后畲村商贸繁荣,每逢赶圩日,商贾云集,附近浦城、武夷山、松溪等地的村民蜂拥而至,在此买卖货物。现今站在花桥上,村民辛苦挑担、大声吆喝的场景又慢慢地浮在眼前……

      在这座“白莲飘香地,周氏后人乡”的古村里,可以欣赏高洁的莲花,观看古色古香的民居,体验传统的赶圩习俗……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