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把境外归皖人员尽快接回家!安徽边检民警战疫日记
  • 把境外归皖人员尽快接回家!安徽边检民警战疫日记

    时间:2020-04-04 19:53:42  来源:  作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航班下午1点半降落,全部工作交接完毕,已是深夜11点多……“国门”防线上,这是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工作的缩影。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阻击战中,安徽边检一批民警分别奔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他们驻点机场,接送境外归皖人员,守好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关。防护服里都是湿透了的衣服,每次呼吸都伴随着护目镜里的水雾……一起来看看民警休息间隙记录的感人故事。

    高强度的工作中处处都有感动的瞬间

    口述:刘西海 记录:魏振军、薛傲杰

    接到前往上海进行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工作的命令时,我并没有意外。这段时间,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部分国家疫情形势严峻,口岸成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作为一名边检民警,我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严阵以待,做好战斗准备。

    高强度工作

    3月19日到达上海,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境外回皖人员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就确定了我为虹桥机场工作组的负责人。如何做好现场的沟通协调?该采用怎样的防控措施?战“疫”形势紧急,我没有太多时间准备,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心里也不免紧张。

    但时间不等人,经过前期准备后,21日,我们便正式前往现场开展工作。下午13时30分,我带领小组成员正式赴虹桥机场开展境外拟入皖人员转接事宜,包括信息资料登记推送、人员劝导、车辆安排、物资保障等。

    正式上岗,全程需要防护衣、N95口罩、护目镜等,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紧张而新奇,兴奋中也夹杂一点惧怕,还有厚厚的护目镜以及口罩带来的压抑与呼吸不畅。

    下午工作时接到了一名从澳大利亚回国的00后留学生,他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满意,临走的时候,硬塞给我们一盒润喉糖,嘱咐我们保护好身体。因为我们穿着防护服,工作期间不能随意吃喝。但受到别人的肯定,心里很开心。

    说到穿防护服上岗,有些“战友”提前准备了成人尿不湿,工作组也进行了统一调配。但一天下来,工作时间超过9个小时,在没有喝水的情况下,我没有丝毫尿意,可能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中,身体一直在出汗。

    这种忙碌,是工作组每个人的常态。22日,工作组接到通知,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参与押车任务,护送境外人员返回安徽。从八点钟出发,一直到晚上才顺利抵达合肥。返回的时候,大巴不能在夜晚进行高速行驶,只能停在高速服务区,因为不能随意走动,随车人员就简单地在车上休息了4个小时。第二天早上,我的“战友”返回上海工作,晚上继续参加执勤,让我感动又心疼。

    为安徽自豪

    3月23日,今天是正式到虹桥机场开展工作第3天。因为工作量比较大,大家的精神都高度紧张。组内有的同志这两天休息的时间加在一起,也只有四个小时。即便如此,也有个别人员焦虑得睡不着。我每天都在考虑如何让勤务运转地更加科学规范,最大化保障大家休息。

    晚上有两名从菲律宾回来的留学生,年龄非常小,他们在飞机上因为害怕已经一天没有吃喝,身体状态非常差。我们的工作人员,一名50多岁的老处长,立刻跑上三楼食堂打了两份盒饭。两个留学生拿着我们打的盒饭,吃着吃着就哭了。

    下午在安排车辆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作为组长,我要负责跟驻守浦东机场专班工作人员对接人员信息,安排车辆派遣。本来在这辆车上,是安排了我们的四名旅客。但是在中间等候的过程中又来了两名,为了尽量让大家尽早回家,我就把车上的位置重新进行了调配,安排那两人上车。

    这个时候,工作组的其他同事因为不了解情况,以为我是先让这两名旅客插队,因为这个小的误会,我们便产生了争执。后来把旅客送走,我们两个人坐在一起却都笑了起来,因为我们都想把回国的旅客尽快送走,让滞留的时间,短点,再短点。

    能在一起工作,都是一种缘分,即使是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大家也没有一点生疏的感觉,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的,接家乡的人回家。

    目前整个虹桥机场有很多省份的工作组,工作之余其他省份的安徽老乡看到我们的工作台,都特别的激动。对于安徽能派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到上海来开展工作,他们为家乡有这么大的决心而自豪。

    在新的战场发挥力量

    这几天,全球感染者已经超过70万。为更好地防范境外疫情输入,自3月25日零时起,虹桥机场暂停所有国际、港澳台的进出港航班业务,并将虹桥机场所有国际港澳台航班转场至浦东机场运营。

    阵地转移,我也立刻申请,随即来到更需要人手的战线上。从虹桥到浦东,不管在哪个地方,无论是旅客之间,旅客与我们工作人员之间,包括我们互相之间,到处都充满着感动的瞬间。

    3月31日,我在执行任务过程当中遇到一个情况,接送车辆上有16个座位。按照排序,有一家四口只能走一个人。这家人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刚刚满月。为了不让这家人分开,工作组就把大家都召集了起来,希望排在前面的老乡,能不能再往后挪一挪。

    话音刚落,一个小伙子就就主动从座位上站起来,其实他是最早到我们这里办理手续的。已经等了五个小时,而下一班车什么时候发,谁也不知道。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人都很感动。我也希望更多人能理解回国的老乡,用爱包容、接纳他们。

    我们定将取胜

    在虹桥工作组,很多组员都是来自各个部门的领导,我是年龄最小的,因为我是公安民警,就推荐我当组长。在工作任务分配过程当中,谁也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大、或者因为自己是单位领导,去推脱工作。在浦东工作组,大家也都非常积极主动,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其实现场工作起来非常忙,要不停地接打电话,联系协调,往往工作四五个小时,手机就没电了。在这种工作强度下,很多已经四五十岁的同志,还主动要求在夜晚留守值班。

    今天摘下口罩突然发现,我的嘴唇一直到下巴,都被口罩磨破了皮,休息间隙,老婆打来视频电话,看到我脸上的伤痕后,她瞬间落下了眼泪。

    安慰好爱人,我回想一天的工作,心里默默地想,黑夜终将破晓,我们定将取胜!

    (注:口述人刘西海是安徽边检总站黄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现为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境外回皖人员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中的一员。)

    旅客平安回家的笑脸,让我格外自豪

    口述:王科华 记录:魏振军、张浩

    3月14日,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坚守在马鞍山口岸一线的我,得到了上级的通知,我将代表安徽边检总站赴南京禄口机场参加安徽省涉外防疫驻南京空港工作组。

    虽然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然而随着境外疫情暴发,输入防控成了重中之重。疫情面前,没有小我。受领任务的那一刻,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我没有退缩和迟疑。我想,在这个共克时艰的阶段,国门安全由我们来守护,能立足本职做一点事情,这应该就是移民管理警察的责任和担当吧!

    工作首日连续奋战15小时

    接到任务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奔赴南京禄口机场。组里一共5名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对入皖的人员进行分流,并负责协调旅客在机场等待接机时的一切情况。

    作为组里最年轻的同志,我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基础性工作――联系南京边检站及时接收航班人员信息,前往航班到达现场接收、分流旅客等。工作琐碎,也不轻松,而且还有不少挑战。

    3月15号,正式上岗第一天。穿防护衣就让我手忙脚乱好一会。看着“全副武装”的组员们,俨然就是一个个“大白”。走进机场大厅,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味道,更不见平日里的熙熙攘攘,紧张的氛围让所有人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警惕。“大家执行任务时,务必要注意自身防护,遇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汇报。”组长细心地叮嘱我们。简短的勤前会后,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天第一趟航班下午1点半降落,送走最后一位旅客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长时间穿戴着防护装备,很快就闷出了一身汗。起初担心夜里气温降低,防护服里面还穿了秋衣秋裤,这会儿感觉却“像蒸桑拿一样”,护目镜和面屏上也逐渐被雾气笼罩,眼睛都要看花了。

    但挑战还没有结束,因为第二趟航班即将抵达机场。上岗第一天,等我忙完了所有工作,天空已经蒙蒙亮,时间接近清晨6点。算起来,我连续奋战了15个小时。

    当我在停车场小心翼翼地脱掉“不能呼吸”的防护服,脚套里竟全是水。经过两重消杀程序,回到住所又简单冲了个澡,我倒头就睡。

    这一觉,我只睡了3个小时就起床了,洗漱完毕,看着镜子里眼圈发黑的自己,和略微掉色的内衬,我知道,新一轮战斗已在等我。

    旅客的笑脸让我格外欣慰

    禄口机场是离安徽最近的一个定点机场,皖籍旅客流量相对较大,专班一周7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每周有两天忙完要到凌晨5点之后。由于旅客报备情况和各地接送时间很难确定,有时通宵也在所难免。

    之前看新闻说医护人员7、8个小时不脱防护服,觉得不可思议,体验后,才感受到个中艰辛。为了尽量延长防护服的使用寿命,我们全组都是“默契”地不喝水不上厕所,避免穿脱“浪费”防护用具,10来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下来,嗓子早已“冒烟”,有的同志甚至直接关闭了个人手机,怕无关紧要的私人电话干扰了工作......

    不吃不喝,还能克服,比较难为情的是,为了最大化节约防护物资,工作期间,组员们都穿上了成人尿不湿。作为一名父亲,我也为孩子换过尿不湿,但自己穿,生平还是第一次。不过,为了尽快将归国的安徽老乡送回家,这些苦这些累,都是值得的。

    除了做好对接,做好旅客的安抚工作也是重要一环。有时难免遇到对隔离政策不太理解、情绪激动的旅客,我们都会耐心地做好解释,他们的态度也随之慢慢地好转起来。而大部分旅客的配合、理解和认可,更让我们收获了一份份感动。

    因为我们都在防护服外面写上了“安徽”和自己的名字,时不时有旅客向我们道谢:“谢谢家乡的支援,你们辛苦了!”

    有天凌晨1点多接机时,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小女孩因为家人没有提前报备,临时联系等待时间比较久,一直陪她等到了清晨6点。期间,我拿一些面包和矿泉水让她垫垫肚子。两个人便打开了话匣子,小姑娘红着眼睛自责:“早知道就选择白天回来了,让你们晚上可以休息。”

    走的时候,小女孩把我们工作台和座椅都摆得整整齐齐,送上车的时候,她不停地说“感谢,给你们添麻烦了”。虽然一整夜没睡,这声声感谢,让我各种复杂情绪轮番涌现,身体中又涌出了无限的力量。

    因为经常要陪旅客要在机场等待几个小时,我们的工作也被来接收旅客的各地防疫部门看在眼里,好几次深夜,他们都送来咖啡,而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这些,各地不少社区通过一点点摸排的信息“聚沙成塔”,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抗疫如战场,我深深地震撼于所有人付出的精神。

    疫情结束后我有一个小愿望

    抗击疫情的斗争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远在山东老家的爱人,自疫情以来每天都很关心我的战“疫”。

    3月26日晚,趁着工作间隙,我跟她视频连线聊了一会。因为最近工作忙完,已经深更半夜,独自在家带娃的她早已休息,白天一上班就穿上了防护装具,基本上没多少时间联系,就连留言有时也没法及时回复。她乍接到我的视频通话,一时间既意外,又惊喜,更多的还有担心。而身边不谙世事的宝宝,可能因为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我,眼神竟有一丝疏离。

    我不是很善于表达的人,在电话中,有些话想说还是没说出口,就把心里想的写在日记里吧。

    疫情暴发数月以来,从口岸到专班,我一直身处一线,没有多少时间关心爱人和宝宝。看着妻子不时发来的关心问候,和记录宝宝成长瞬间的视频、照片,我不禁欣喜,更有难以掩饰的难受和愧疚。从警至今,我一直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移民管理警察,但作为丈夫和父亲,这段时间的我,是不称职的。我想对他们说声对不起,等到战胜疫情后,一定回家多陪陪他们。

    这几天,南京乍暖还寒,几场骤雨来的猛烈。但冬天终究已过去,春天就在窗外,暖阳即将升起,我将慎终如始,等待胜利到来。

    (注:口述人王科华是安徽边检总站马鞍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现为安徽省政府驻南京办事处境外回皖人员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的一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