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增强“四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 增强“四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时间:2019-11-09 17:49:52  来源:  作者:

    【编者的话】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高标准和要求推动新闻队伍建设,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全省新闻战线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各地推选的优秀记者深情讲述了在新闻工作中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积极践行“四力”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的良好形象。现选登3位选手的精彩演讲稿,让我们在第20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聆听一线记者的故事和心声,汲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力量!

    8月2日,安徽日报记者刘振(左一)、何珂(左二)冒着高温深入合肥高新区建筑工地采访。(资料图片)

    隐形的翅膀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陆琳琳

    我是来自合肥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陆琳琳,想和大家分享自己连续5年报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朵儿。

    第一次见到朵儿是在2015年的春天,清脆动听的歌声,微笑洋溢的脸庞,是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27岁的姑娘,刚出生不久就患上了重症肌无力和侏儒症。父亲身体残疾,母亲意外摔伤,姐姐在年幼时不幸遇难,朵儿成了全家唯一的精神支柱。

    在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的送教上门活动中,朵儿学会了认识汉字;在公益组织的爱心捐赠下,朵儿拥有了一台电脑;在电信部门的帮助下,村里又专门为她开通了网络;酷爱唱歌的朵儿甚至做起了网络直播,把自己的歌声传递给一帮和她有着同样残障身体的兄弟姐妹,鼓励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

    那次采访中,朵儿告诉我,因为行动不便,20多年里她几乎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小村庄,所以她特别希望能去省城合肥看看。她也时常幻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校园,能登上舞台唱歌该多好啊。在得知了朵儿的这些梦想后,帮她实现梦想,就成为了我的一个梦想。

    2016年5月14日一大早,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带领下,我和同事们到达肥东县石塘镇塘西村朵儿的家中,接上朵儿向合肥出发。当汽车行驶到高速路上的时候,朵儿天真地问,为什么车可以开得这么快啊?为什么这条路上没有人呢?当我推着她在天鹅湖边漫步的时候,朵儿惊叹地说,原来楼房可以盖得这么高、这么漂亮啊;当我带着她来到合肥广电中心参观的时候,朵儿激动地感慨着,她是不是已经走进电视机里了?观众是不是都能看见她了呢?然而,兴奋的朵儿并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在等待着她。

    下午两点半,合肥市朝霞小学的礼堂里聚集了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沉浸在美景中的朵儿被我们蒙上了眼罩,走进了校园,登上了她一直向往的舞台,尽情唱出:“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那一次的圆梦之旅过后,朵儿就成了我最大的牵挂。 2017年,我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她的家中探望;2018年,当我第4次见到朵儿的时候,发现她的手上多了一枚闪闪发光的钻戒!是的,她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早在两年前,王吉就通过我们的报道,被这个坚强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了。今年6月24日,在肥东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朵儿和王吉许下了白头之约。 10月1日,在新中国迎来70华诞的这一天,我第一次担当婚礼司仪,见证了这对新人携手跨入婚姻的殿堂。

    我曾经答应过朵儿:“如果有一天我能登上更大的舞台,我一定要带着你去那里唱歌! ”2019年春节前夕,在合肥广播电视台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朵儿登上了1500平方米演播厅,现场为数千名观众演唱。一个多月前,我带着朵儿和我们共同的梦想站在了安徽广电的舞台上,她说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了她一双隐形的翅膀,她才能在祖国的蓝天下自由快乐地飞翔。前几天,我告诉朵儿要来京比赛的消息,她说如果有机会,她特别想来看看全国的大舞台。记述了5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我和朵儿共同的梦想一直在路上……

    我想告诉大家,朵儿只是我国8500万残疾人的一个缩影。我曾经采访过为留守儿童搭建避风港的孙涛,帮助残疾伤友重建新生活的何海鹰,自主创业荣获全国“诚信之心”的崔万志……这些自强不息的残疾奋斗者,无不感恩给予他们强烈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今这一愿景正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共同推进。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擎着火把,为残疾人点亮一盏心灯。同时,我们也要聆听他们的心声,讲好他们的故事,用爱为这个特殊困难群体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助力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安徽新媒体集团中安在线记者符秀云在合肥市安居苑小学采访“六一”展演活动。(资料图片)

    坚守初心 我们都是追梦人

    安徽新媒体集团 杨雪

    我讲述的故事来自两位小朋友的心愿,一位是维和警察的儿子,一位是基层干部的女儿。想要读懂他们的心愿,我们先从一封信和一首歌说起。

    去年3月8日,我用相机记录下界首市维和第一人孙鹏即将出征的场景。孙鹏5岁的儿子孙嘉何,得知爸爸要走的消息时,虽然有万般不舍,他还是同意将自己最爱的爸爸“借”给非洲那些需要帮助的小朋友。然后,他又忍不住抹着眼泪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妈妈,我想爸爸可以早点回来。 ”出征那天,孙鹏在飞机上郑重地给儿子写了信:“等保护完非洲的小朋友,他们也有饭吃、有衣服穿、可以上幼儿园了,爸爸就回家继续保护你和妈妈。 ”就这样,孙鹏踏上了追逐梦想的征途。

    作为一名维和警察,孙鹏在南苏丹,需要直面疟疾、埃博拉等各种热带病毒的威胁,喝水要步行10公里,吃饭要和苍蝇抢着吃,需要在45摄氏度高温下全副武装超负荷工作,更需要在枪林弹雨中第一时间保护他人的安全。

    由于面临牺牲的危险,孙鹏到达任务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填写一张牺牲受益人表。我问孙鹏,填写牺牲受益人表时你是怎么想的,怕吗?孙鹏告诉我,填家人姓名的时候,他想到了儿子和亲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心想,这张表一定不能让家里人知道。但是,面对世界,他代表的是中国形象。他要践行中国蓝盔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的誓言。当我看到那张纸的时候,我的心都在颤,那么一张薄薄的纸,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厚重的生命和家庭的未来,还有沉甸甸的责任、使命、担当。

    我又问他,想家吗?孙鹏告诉我,离家更恋家,在远渡重洋的维和日子里,最想听到就是自己的儿子能叫一声“爸爸”。可当听到南苏丹难民营里被保护的400多位流浪儿用中文齐声向他喊出“爸爸”时,那声音甜到了他的心里。

    今年4月25日,孙鹏载誉回国。他比出国前瘦了,但目光却更加坚毅。作为一名有幸见证维和警察启程与荣归的新闻工作者,我由衷地感到幸运。通过这次采访,我读懂了一封寄儿信件承载的信仰与许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立足本职、勇挑重任的精神,更感受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

    我将这一年多以来的跟踪采访手记和素材编导了视频《初心:一个维和警察的青春之歌》,在中安在线全媒体传播后得到了亿万网友的点赞。一些网友说:“初心是使命、是担当、是情怀。维和警察心里装的不但是自己的小家,还有大家,更有国家!因为有国才有家! ”

    说完了这封信,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我多想逆转这遗憾的时光,把风雨还给山河,把你留在家乡……”

    这首歌讴歌的英雄名叫李夏,他是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前不久,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皖南,在抢险途中,伴随着山顶传来“轰隆隆”的声音,一大股泥石流从山顶压下,李夏一下子被泥石流冲出了道路,同事们还没来得及救援,第二股、第三股泥石流再一次倾泻而下,李夏彻底消失了。 33岁的李夏因公殉职,生命永远留在了抗击台风的风雨中。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 ”这句话是李夏生前朋友圈的微信签名,如今,成为了他短暂而不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夏牺牲后,我作为一名寻访者,费尽周折来到了荆州乡。村民们告诉我说,李夏一手争取的惠及百姓的污水处理项目,如今已经具备开工条件了,但他却不在了。老人许冬仙流着泪说,是李夏帮她家脱了贫,可是李书记这么好的人,咋就这么走了呢。面对镜头,他们哭了。

    遗体送归故里时,李夏6岁的女儿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令人痛心的心愿:“可是我不想爸爸死呀,我不想爸爸被洪水冲走呀! ”然而,这样的心愿永远不会实现了。

    李夏扎根基层留下的华彩青春,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采访报道中,对照这位楷模的一张张照片、一帧帧画面,我的精神受到了洗礼,大哭了好多次,灵魂深处也更加坚定: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初心,可以锻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向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追梦人”致敬。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岁月静好,那么岁月也淬炼着一群义无反顾、守望相扶的英雄。今年,是我做记者的第6年,记录了一位位坚守初心、砥砺奋进的追梦人,我感动,我震撼,我成长。

    笔下千钧重,肩头万斤担。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我相信,因为信仰相同,我将坚定地肩负起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使命、担当,践行“四力”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全部力量!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孙成在铜陵采访矿山生态修复。(资料图片)

    十二次“高考”

    安徽广播电视台 张伟伟

    今年是我第12次参加“高考”,想必大家猜到了,我是一名教育记者。这次来北京,安顿好行李之后,我第一时间给一个我牵挂的采访对象打了个电话,他叫王恒杰,北京邮电大学的大一新生,和他相识,缘起于一段视频。

    今年高考后,合肥十中校门口一段考生面向母亲跪下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是怎么拍到的?是不是摆拍?我开始探寻背后的故事,通过两天的实地和网络寻访,找到了每年高考后都会在考场外抓拍的摄影爱好者焦帅。焦帅说,那天很巧,一个穿黄色T恤的男孩迎面走来,但没啥特别,可走过镜头后却忽然说了一句“妈,我有话跟你讲”,然后扑通一声跪下了,焦帅赶紧转身拍下这一幕。焦帅说,孩子跪下之后,妈妈抱着孩子就哭了。那天太阳很大,孩子妈妈头上顶着一件衣服拍不到脸,但焦帅说他听到了孩子妈妈的哭声。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但追踪报道的脚步没有停。高考分数揭晓那天,我们来到王恒杰家,635分,全省理科第2804名,考得不错。当晚,我邀请母子俩来台里做访谈,希望更进一步走近他们。一个细节很打动我,王恒杰妈妈带的话筒线露在了衣服外面,我提醒了一下,还没等妈妈整理,王恒杰就把话筒线扯到了妈妈身后,那么细心、那么自然。恒杰妈妈说,每年自己过生日,儿子都会给她洗脚,每年坚持,王恒杰小时候还专门写过一篇作文,说这是幸福的一盆水。

    访谈中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王恒杰跪谢母亲的原因所在。“妈妈为我单身这么多年,希望接下来她找寻自己的幸福。 ”王恒杰说。原来,王恒杰两岁半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一个人带着他长大。说到希望妈妈找到幸福,他还不忘加一句:“不管怎么样,我都会保护你的。 ”他还和妈妈约定,上大学后每个月回来吃一次妈妈烧的饭。我问他,万一大学离合肥很远呢?他看着我的眼睛说:“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我想每一个妈妈都无法抗拒这样的话语。

    这个两岁半就生长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没有背上对父母的埋怨,没有缺爱。我很开心地看到观众的反馈,这些背后的故事打消了大家的质疑。北邮开学的时候,立了一个“厚德感恩北邮人”王同学的超大照片墙,这张照片就是我和同事采访时为他们娘俩拍的。电话里,恒杰还说,要约上妈妈来现场为我加油。我笑着拒绝了,但心里很暖,这就是我认识的王恒杰。

    高考是孩子的成人礼,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的高考故事都像王恒杰一样充满欢笑。 2008年高考理综科目考完,一个男孩出来就哭倒在妈妈肩头,说有3道大题没答出来,今年高考肯定完了。妈妈看着比自己高一头的儿子泪流满面,先是强忍着眼泪安慰儿子,但说着说着眼泪也掉下来。原来孩子已经复读了1年,母子俩心理压力很大,看着他们互相搀扶回家的背影,我很难过,虽然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但那一刻想要跨过心理这道坎,真的太难太难。从那一年起,我在高考报道里开通了高考减压热线,让我意外的是,家长的来电数量是考生的6倍还多,每个电话最短半小时。接电话很辛苦,但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挂电话前说一句:谢谢,谢谢你理解我们。

    做记者16年,经历了12年高考。同事们经常开玩笑,人家一辈子高考1次,马云也就3次,伟伟啊,年年高考。整整12年,一开始,高考是我的标签,而12年后,我深深爱上了教育领域的采访。

    2010年1月6日,我在采访路上遭遇了车祸,120急救车一路颠簸几百公里把我送回合肥。我没敢告诉爸妈,一路咬牙忍着疼,直到看见在抢救室外的同事,再也绷不住委屈的眼泪,右侧锁骨碎成了四截,全麻手术放置钢板。当麻醉醒来,看到红肿着双眼的爸妈守在我的病床前,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爸爸哭,我是父母唯一的女儿,那一刻我使出了全身力气笑着说:“爸,妈,对不起,让你们担心了。 ”

    伤筋动骨100天,习惯了东奔西跑的我,每天躺在医院望着天花板,一想到两个月后高考报道就要启动,我策划案还没写,心里像猫抓一样。 “伟伟说高考”嵌入了我的名字,我怎么能缺席呢?妈妈劝我养好伤再去上班,我低着头不敢看她:“妈,对不起,我必须回去。 ”于是手术后两个月,我站在了同事们面前,站在了考生和家长面前,人很虚弱,心却坚定,那个女汉子又回来了。

    但是9年了,我的右肩一直无法负重,每次去接女儿,看着她飞奔到我跟前再突然停下来缓缓抱着我,小手捏着我的右肩说:“妈妈不疼吧。”那一刻我多想像别的妈妈一样,把她扛在肩上快乐的转圈啊。我是妈妈唯一的女儿,面前也是我唯一的女儿啊,我忽然理解了那个流着泪安慰儿子的妈妈,也瞬间懂得了自己的妈妈。车祸第二年,再次全麻手术取出钢板,肩头烙下了一道15厘米的伤疤,我安慰自己说,这是我热爱的新闻事业给予我的一道生命五线谱。

    12次高考,我认识了很多老师、家长、孩子,也得了很多奖。尤其在当了妈妈之后,更多了一份懂得。我希望用自己的点滴努力,缓解家长对高考的过度焦虑。因为他们可能是昨天的你,今天的你或者明天的你。

    央视记者采访任正非的时候问:“当外界都在担忧华为如此生死攸关的一个时刻,您反而有点超然物外要谈教育,为什么?”任正非说:“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 ”

    任正非的这番话,这12年我感同身受。人生征程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高考”,我的前半生,12次高考已然刻骨铭心,我会继续参加第13次、14次、15次和一辈子的“高考”。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