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冲刺特大城市 合肥准备好了吗?
  • 冲刺特大城市 合肥准备好了吗?

    时间:2019-02-23 17:57:20  来源:  作者:

    常住人口808.7万,首度迈过800万大关;城区常住人口394万,离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门槛再进一步。

    近日,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合肥常住人口数据再度引发了舆论对合肥冲刺特大城市的关注。

    尽管人口多寡、特大城市与否并非衡量一座城市的硬指标。但在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与经济实力大致成正比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强市大多是特大城市,甚至是“城区常住人口破千万”的超大城市。

    早在201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就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到2020年,把合肥率先培育成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冲刺特大城市的道路上,合肥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掣肘因素?特大城市的“头衔”又将给合肥带来哪些发展红利?

    增幅明显,差距仍在

    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当年合肥市常住人口为808.7万,较上一年度的796.5万增加12.2万人,增幅为1.53%。同期,安徽全省人口的增幅仅为1.09%。

    从划分城市规模的硬指标――城区常住人口来看,上述公报显示,2018年合肥的这一指标为394万,同比增长2.23%,增幅明显高于合肥全域常住人口的增幅。

    “近年来,合肥市人口增长势头强劲,这反映出区域内人口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中锋在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合肥在安徽的首位度毋庸置疑。

    经济因素之外,作为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示范市,合肥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融合等措施效果明显。这些措施使得合肥的城市吸引力更强,流动人口在当地的居住时间更长。

    他表示,根据“极化-辐射-整合”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未来合肥对省内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将更为明显,人口数量将不断攀升。

    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我国的城市规模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划分为5类7档: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

    其中,城区常住人口数量为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为特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根据这一标准,合肥目前属于Ⅰ型大城市。

    反观周边,无论是同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南京、杭州,还是同是中部省份省会的郑州、武汉,人口数量都远超于合肥,城市规模均早已跻身特大城市之列。

    纵然,城市的人口数量与当地的经济实力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往往呈现出正向关系。究其原因,发达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实力能够吸引更多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落户,而这些人才又能反过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杭州、南京、郑州的GDP都在1万亿元以上,武汉更是逼近了1.5万亿元。而合肥的这一数据不到8000亿元。

    红利释放,目标可期

    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其中提出了“到2020年,把合肥率先培育成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的目标。

    当前,距离实现目标的规划期限仅剩不到2年时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此,孙中锋认为,人口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在当前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大背景下,地区的人口“争夺战”将会更为激烈,“合肥不仅是要与省内城市竞争,还要面对周边城市的‘抢人大战’,压力可想而知”。

    与孙中锋观点相左的是,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经济学副教授朱清认为,在人口“抢夺战”中,合肥优势明显。

    一方面,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些“光环”和相关产业为合肥吸引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合肥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发达的高铁网络和趋于完善的公路布局让一些省内人口开始选择“常住在合肥工作,周末或者逢年过节回家”的生活模式。

    当然,对于2年内城区常住人口增加100万的现实目标,朱清表示,难度确实是存在的。“合肥要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尊重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产业,也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发展符合城市定位和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她认为,合肥还要从“以人为本”入手,建立广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合肥基本服务体系取得了很大进步,冲刺特大城市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弥补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使困难群体和困难区域享受到平均水平的服务,促进区域与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在迈向特大城市的进程中,合肥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实现人的城市化提供制度保障。客观地说,合肥在这一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社会福利直接与户籍挂钩、户籍与住房挂钩的情况仍然存在。”

    至于跻身特大城市对于合肥的积极意义,朱清表示,从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脉络来看,特大城市的人口红利、人才优势将有力推动区域创新、经济增长、市场发展,“这些都是一座城市彰显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