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绿透乡野的“文化草根”
  • 绿透乡野的“文化草根”

    时间:2018-12-08 18:07:54  来源:  作者:

    吴家龙(左一)创作并表演的小品《检查》参加市、县文艺演出

    中安在线讯 据马鞍山日报报道, 11月25日晚6时,400多位村民早早来到太白镇永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舞台中央挂上横幅,上书: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晚会。锣鼓响起,《歌唱祖国》《爱中华》《共筑中国梦》等22个歌舞节目轮番登场,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入迷。没有几个人注意到,有位中年男子台上台下忙得不亦乐乎,脸上还总挂着招牌微笑,他就是幕后策划――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吴家龙。

    已在乡镇文化站岗位上干了33年的老吴笑盈盈地说,如今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又出现新变化,由在乎“有没有”到注重“好不好”,由盼“数量”到盼“质量”。今年,镇综合文化站整合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改过去“给群众端菜”为“让群众点菜”。原来,这台晚会就是由群众点单的,接单的老吴从组织队伍、排练节目,再到审查内容,一连忙了几个晚上。眼圈熬红了,脸上的微笑依然在。老吴乐此不疲的理由很简单:“我爱文艺,我工作、我快乐。”

    “是草根,就要扎根乡野”

    ――两度放弃进城机会,扎根乡村三十三载

    太白镇综合文化站音乐排练厅,有位来自城里的李有荣老师格外认真,连学员们的一招一式也不放过。从县黄梅剧团退休后,李有荣就被老吴请来给农民学员们当指导老师,每周两个半天讲课,雷打不动,今年一度身体不好,也从不间断。李有荣说,自己的榜样就是吴家龙。

    李有荣对自己的榜样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工作出色,组织上曾两度调吴家龙到县文化馆工作,对于一名基层工作者来说,这是巴不得的好机会,可吴家龙却婉言谢绝了。家人想不通,同事不理解,吴家龙的理由却很坚挺:“草根生命力的顽强,就在于深深扎入泥土,是草根,就要扎根乡野。”

    1964年出生的吴家龙从小就热爱文艺,演小品、讲故事、做主持、写书法,样样在行。他1985年到文化站工作,是全市同一批文化站站长里唯一到现在还没有改行的一位。

    从1985年初到文化站,吴家龙就表现出对文艺的热爱。当时,乡镇的文化活动相当贫乏。吴家龙心里清楚,要让村民们参加文化活动不易,必须得下足功夫,赚足噱头才行。有一次,为了编排一台节目,他跑了好几个村,请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和平时喜欢文艺的骨干才凑齐人员。吴家龙倍加珍惜,一板一眼耐心地给他们编排动作,辅导演出。为了让节目更加有影响力,吴家龙还把大家拉着,在附近的几个村子巡回演出,渐渐地文化站的声名鹊起,参加活动的村民也多了起来。

    初战捷,吴家龙开始为群众文化活动造势了。央视的春晚大家都很熟悉,但乡村春晚你可能没有见过,那叫一个热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把剧场都挤爆了。从1987年开始,吴家龙连续多年在镇上剧院举办农民春晚,台下当导演,上台当主持、表演节目样样来。乡亲们就喜欢看他演出,称他是咱乡里的明星大腕。

    吴家龙把这30年分为3个阶段。如果说,头十年是出于对基层文化工作单纯的热爱,那么,从第二个十年开始,就进入“离不开”的状态,第三个十年更是“真的不愿离开”。

    之所以“真的不愿离开”,首先是舍不得丢下那份曾经梦寐以求的“家业”。如今的太白镇综合文化站建于2009年,总投资1200多万元,占地面积13337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在仍是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拥有综合文体馆区、综合活动楼区、户外活动场所区等3大区域功能。一位当年拍板投巨资建站的镇领导说,正因为镇里的文体活动风生水起,看到了群众的需求,才有拍板的底气,往深处说,有吴家龙的一份功劳。有为才有位,在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的强烈推动下,村村也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

    如火如荼的文体活动,也佐证了吴家龙的“离不开”。从头十年自导自演乡村春晚,到第二个十年开始的农民文化体育节,吴家龙担当的都是总导演的角色,每一届都有主题、有特色、有创新,像什么“农民诗歌吟诵”“整扁担”“负重赛跑”“民俗表演”等,农味十足,魅力无穷,群众积极参与。进入第三个十年以来,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成为群众的需求,吴家龙就更忙了。一年一届群众广场舞比赛,两年一届少儿文艺会演,三年一届文化体育节。他都是当仁不让的总导演。还有,声乐、器乐、舞蹈、健身、书法、表演等6个专业培训班轮流着几乎天天开课,他既当老师,又当协调人。

    当然,最让他“真的不愿离开”的,还是那些活力四射的文体队伍。在他的影响下,五万人口的太白镇发展文体骨干和协会会员2700余人,拥有舞蹈队、锣鼓队、篮球队、秧歌队、健身队、艺术团、合唱团、诗词协会等文体队伍二十多支。不需要精心准备,也不要提前安排,半天功夫他就可以组织一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农民自办春鸠艺术团团长秦传霞说,队伍是靠吴站长一手拉起来,2014年听说县里要调他走,大家好像丢了魂似的,排练节目总出错,他决定不走了,大家又来了精气神,平常在一起说说笑笑还不觉得,原来他就是大家的“文艺魂”。吴家龙也说,人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心灵,大家失落的眼神,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是草根,就要绿透乡野”――以文化人终不悔,成风化俗誓不休

    “扎根乡野,是为了绿透乡野。”吴家龙解释说,“绿透”的寓意就是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才是“文化草根”的功能和作用所在。

    说到从麻将桌到文艺舞台的转变,68岁的塔桥村妇女黄桂香感慨良多。“农时做田,农闲赌钱”,10多年前,她是村里出了名的“麻将明星”,输钱怄气,还小病不断,老伴整天埋怨。得知情况后,吴家龙找到了她,经过一番做工作,她参加了村里的文艺队。别看她大字不识几个,却很有点艺术细胞,跟着学唱几遍,就能记得住歌词。在一次会演中,吴家龙为她和其他7位老姐妹量身定做了一个节目,贴上胡子,拿上烟斗,反串八老汉,一曲草根味《夸夸我们太白镇》表演唱,以其诙谐有趣而一炮打响,还获了奖。从此她就和文体活动结了缘,越活越有精神头。如今,在镇文化站一口气报了健身、声乐、表演3个培训班,一个星期要上6节课,成为“学习达人”,“多亏了吴站长当年拉我一把,我现在很有成就感,越活越有精神头。”黄桂香说,班上人以前几乎十个就有九个赌,现在都过上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化草根”吴家龙还有个特长,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鞭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近年来,农村出现了一股红白喜事攀比风,一桌酒动辄上千元,高昂的酒席开支让很多并不富裕的村民苦不堪言。村民之间因为正常的人情往来,收礼名目多了,人情债也是水涨船高,并且愈演愈烈,李家摆10桌,张家就摆20桌,为了“面子”却伤了“里子”。为此,他创作了朗朗上口的三句半:“婚事新办要提倡/歪风邪气都滚蛋/要问喜事怎么办/新办!说起丧事更离谱/送葬队伍把路堵/大操大办讲排场/糊涂!父老乡亲请听真/文明之花要扎根/人人都办文明事/掌声!”看完节目,太白村农民孙为仁深受启发,在村里第一个按照“婚事新办”的要求,在村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喜事新办宴席大厅,为儿子操办了一场婚礼。“包括烟酒在内每桌标准不超过300元,节省了票子还不丢面子。婚事新办就是好!”如今,在太白镇“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带动了全镇整体的乡风文明建设。

    “吴站长可认真负责啦,不是正能量的节目说什么也不让演。”花园村的刘世明说,有次村里举行群众性文艺会演,有个节目涉及宗教内容,现场审的吴家龙要求撤下,为防止中途“加塞”,一直坚持到曲终人散才放心离去。

    “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吴站长做到了。”太白镇中心学校体育老师汤志军说,去年暑假期间,看到不少回乡大学生无所事事,吴家龙便动员大家成立两支临时篮球队,和镇篮球队开展友谊赛,增强了回乡大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在打球之余,大家纷纷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有的义务支教,有的到敬老院奉献爱心。受此启发,学校也成立起小篮球队、小足球队、轮滑队,增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健康的文体活动,确实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江钢铁公司的吴凡说,在吴家龙的一手指导下,企业每两年开展一次职工运动会,每届有300多名员工参加,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自从办起运动会,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效益蒸蒸日上。

    以文化人终不悔,成风化俗誓不休。在太白镇荣膺“全国文明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优秀文化站”的同时,吴家龙也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安徽好人”“安徽最美基层文化人”。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更大舞台已经展开,“文化草根”吴家龙又开始放飞新的梦想。(记者吴黎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