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顶天”“立地”的创新力量
  • “顶天”“立地”的创新力量

    时间:2018-09-20 18:47:02  来源:  作者:

    “顶天”,就是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处在世界最前沿。 “立地”,就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从建校时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到当代“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再到科大讯飞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拔节壮大……60年来,中科大将“顶天”与“立地”完美地融为一体,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科技英才的摇篮

    ――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滋养培育了众多科技领军人才

    在中国,有一所高校被誉为“科技英才的摇篮”,这里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目前共培养73位院士,其中53位是该校本科毕业生,有着“千生一院士”的美名。这所高校就是建校仅60周年的中科大。 “尽管我没有上过中科大,但从来都特别欣赏中科大,她是一个特别有特色、有定力、有内涵的学校。 ”施一公院士如是说。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而人才培养,也是大学的核心使命。60年来,中科大遵循“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科技领军人才。

    22岁的曹原,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今年3月,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连续刊登了曹原及其团队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重大发现,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和社会广泛赞誉。从事弦理论研究的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尹希,31岁就成为哈佛大学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是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钱学森、郭永怀、华罗庚……中科大建校伊始,这些科学大师就在学校任教。其中,钱学森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有20多年。在一批科学大师的培养下,中科大诞生了侯建国、潘建伟、谢毅、杜江峰等众多科技领军人才。其中,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谢毅,均是当选时全国最年轻的院士。而潘建伟、陈宇翱、陆朝阳师生三人同获菲涅尔奖,则成了该校人才培养上的一段佳话。

    今年8月,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揭晓,全国有200位、400位学者分别入选,其中本科毕业于中科大的学者分别有16人、23人之多,入选人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并远超其他高校。截至2017年底,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共从海外引进3567名青年人才,其中中科大校友达357名,每10名“青千”中就有1人毕业于中科大。

    科技英才的“井喷”,“秘诀”在于中科大科学大家云集,在于“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优良传统。目前,中科大拥有全职在岗两院院士23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7位、千人计划专家2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9位、国家杰青学者110位。在科技英才培养方面,中科大陆续建立14个科技英才班,全校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深造率达75%。 “希望未来60年,中科大不仅仅是成为中国科学家的摇篮,也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摇篮。 ”中科大郭光灿院士说。在迈向“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中科大将为培养更多的科技英才“弦歌不辍”。

    革故鼎新的标杆

    ――在全国首创少年班,设立了首个研究生院,最早探索“本硕博”“直接攻博”“硕博连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教学改革创新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中科大东区的天使路,承载着科大人的深刻记忆,不仅因为路边美丽的法国梧桐,更因为一幢著名的灰色小楼――少年班学院。

    1978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建议下,21名来自全国的少年经过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首批少年班学生,平均年龄仅14岁。“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实验,是作为一种新事物来对待的。在当时人才培养几乎断档的形势下,它的出现无疑会对正规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很强的推动。”李政道说。

    少年班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为办学宗旨,其创办寄托着时代和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开启了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中科院院士杜江峰、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时代楷模”钟扬、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中科大少年班不拘一格选人才、因材施教育人才,开启了自由“选课”“选专业”“选导师”等诸多教育改革探索。目前,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共毕业4140人,就诞生了2名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科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中科大不仅在全国首创少年班,还设立了首个研究生院,在国内最早探索“本硕博”“直接攻博”“硕博连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获批国务院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100%,从建院初期的“板房学院”到同时建有两大国家级实验室(中心)、六大科教融合学院,从培养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的7位到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科大研究生院成立40年来,多次在导师遴选机制、科教融合、学科建设等方面“首吃螃蟹”,如今13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百分之百自由“选专业”、对教授实行“柔性考核”、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倡导学科交叉、协同创新……这些敢为人先的改革探索,让中科大成为全国高校中创新的标杆。在这一浓郁的创新环境下,中科大以“墨子号”为代表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自2000年以来,该校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导完成的成果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2次、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8次。

    校城并进的典范

    ――积极服务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孵化培育高新企业100余家,助力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随着中科大建校60周年校庆的临近,合肥各个交通要道和马路边,摆满了庆祝中科大校庆的标牌。对于合肥人而言,这不仅是中科大60周年校庆,也是合肥市人的重要庆典。

    中科大1958年在北京创建,1970年南迁合肥,其建校60年中有48年在合肥。 “中科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安徽的、合肥的,中科大是合肥的骄傲。 ”服务中科大两个校区的合肥市蜀山区稻香村街道黄山路社区工作人员刘凯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心声。上世纪70年代初,为保证科研教学不受影响,我省在当时电力不足的情况下优先保障中科大,其优先级别甚至高于省政府。

    48年来,中科大低调、务实、创新的精神,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曾如此评价合肥。近年来,从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创新发展成就,无不与中科大息息相关。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大视察时指出:“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 ”当前,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科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领跑全球,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去年营业收入达510亿元;国盾量子承建全球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国盾出品”已成为全球在线运行数量最多的量子通信产品;中科大先研院建设联合实验室49家,工程应用中心10家,孵化创新型企业206家……近年来,中科大既“顶天”又“立地”,除了围绕世界前沿和国家需求产出高水平成果,还积极服务安徽省、合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先后孵化培育高新企业100余家,科大讯飞、科大智能、国盾量子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记者 桂运安)

    穿越时空的创新密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特别报道(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