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网络媒体走转改】荒滩上垒出来的“美丽乡村”
  • 【网络媒体走转改】荒滩上垒出来的“美丽乡村”

    时间:2018-02-20 18:09:53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小楼,整洁明亮;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墙、乡贤馆,述说百年乡村变迁;老人们围坐门前谈天说地,孩子们穿门走户追逐嬉戏……走进宿松县洲头乡泗洲村,一座如画的美丽乡村映入眼帘。

    谁曾想,曾经是一片荒水沙丘的泗洲,如今变成了富裕、和谐、幸福的小康村。

    泗洲村有人口4010人,乃桐城、枞阳移民开发之地,百年来世代居住在永天圩大堤上。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居住环境恶劣,面临洪水威胁,常年饱受风沙侵袭,吃水需到堤坝下边挑,物资进出需肩挑背驮。

    恶劣生态环境制约了泗洲村的发展。“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易地搬迁改变泗洲生态环境!”泗洲村党总支书记史国正说。

    2012年,在省发改委的支持下,泗洲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村支两委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并选定距现居住地1公里左右的同马大堤低洼荒地为安置区。

    在建房申请起始阶段,群众犹豫了,不愿报名。村支两委干部只得带领28户亲朋好友摸索着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了具体的建房方案,并成立建房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明确分工,确保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建筑材料由理事会自行采购,建筑工程队采取“合理最低价”公开竞拍的方式选取,确保工程“裸价”建设,而且理事会通过网络询价、厂家直销、批量采购等手段,有效降低材料采购价格,进一步减少了工程建设成本。

    荒滩上垒土、红砖采购、投工投劳、选定施工队伍……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建成了。看到户均356平方米的房屋造价仅为14万多,比农户单独自建房低很多,群众认可了。在28户示范效应下,又有66户从堤坝上搬了下来。村民许修生告诉记者:“这种建房比我自家建房轻松多了,价格又便宜,家人又不需要操心建房的事,儿子和媳妇可放心在外打工,一年还能挣个3万来块钱,很划算,政府还有补助,房子建起来真没什么压力。”

    搬迁后的村民,房子变宽敞了,道路变畅通了,饮水变清洁了,办事变方便了。学校、卫生室、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陆续迁到家门口。小区内亮起了路灯、种上了花草、建起了健身广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在谈及搬迁后的好处时,村民陆晓阳说,“搬到新区来后,不仅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变好了,集中居住也更安全,小偷也基本上没有了,真正可以安居乐业。”

    “泗洲村作为‘升级版’的新农村,不是单纯的农村面貌改造,而是高起点规划,精心打造。”史国正说。如今,泗洲村一村有一品、一路有一景、一街有一韵。沿着红枫大道一直往里走,路过的每条街都各有情怀。

    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村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挡不住的幸福。“没想到荒滩上建起了美丽乡村,没想到村里有了银行和养老院,没想到我能过上城里一样的生活。”村民何世说。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美做靓上,还要与发掘乡村文化、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泗洲村积极挖掘乡贤文化,将历史典故、历史传说等有关史料进行挖掘、整理,并出版了安徽省第一部村志――“泗洲村志”。

    为让厚德品格成为深入百姓内心的一种文化,该村积极打造厚德名片,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廊、孝文化长廊,建起了乡贤馆、国学馆,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充分体现厚德文化。先后涌现出大量的“好媳妇”、“好丈夫”、“好少年”,孝德风尚在乡亲邻里蔚然成风。如今,该村已经形成了“文化服务中心、乡贤馆、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的文化产品聚合效应。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实现这一目标,产业支撑是基础。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农民增收有渠道,创业有保障,就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资金回流农村。”史国正说。有了产业作支撑,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农村才有生命力,才能实现美丽乡村持续发展。

    完成易地搬迁后,如何发展产业,增加集体收入,成为摆在泗洲村“两委”班子考虑的问题。只有盘活集体资产、流转土地,才能增加集体收入。闲置的资产实现华丽转身,1000亩土地流转了出去。村集体收入由原先的负债79万,实现增收15万元。

    现在,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看到村里环境好了,开始陆续返回村里,主动投资发展产业,加入美丽乡村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起来了,药材、瓜蒌、葡萄园产业发展起来了,产业发展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农民富裕了。(方文 孙凯华 记者 朱)

    【专题】网络中国节――春节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