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 青年汉学家聚焦中国文化:这次研修计划,“好比乘上了一架直升机”
  • 青年汉学家聚焦中国文化:这次研修计划,“好比乘上了一架直升机”

    时间:2018-05-17 15:24:08  来源:华龙网  作者:

    学员认真听课做笔记。主办方供图 华龙网发

    学员提问。主办方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5月16日19时30分讯(见习记者 李华侨)格鲁吉亚的娜拉初学汉语时就听说了重庆,对这座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城市充满着好奇。近日,她成为了由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具体实施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重庆)的一员,来重庆随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国文学。

        在听完15日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长江文明》和《抗战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场专题讲座后,娜拉和其他学员对中国和重庆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化交流是读懂彼此的重要方式

        5月15日上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彭吉象做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长江文明》为题的专题讲座。成都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悬棺,彭吉象通过一组组照片展示了中国伟大的古代文明和文化,彭吉象讲述中国传统思想时,也对中西文化与艺术进行了比较……

        对“看中国”的参与者和青年汉学家们而言,要理解中国日益凸显的国际影响力,读懂其所根植的中国文化土壤是最佳的方式。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让他们疑惑,更让他们惊叹。

        “过去,如果让我写出中国作者的名字,一张名片差不多大小的纸就足够。而这次研修让我走近中国,我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好比乘上了一架直升机。”澳大利亚的范宝文从小对中国的武术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年他一边学习普通话,一边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对于他而言,他所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次研修让他终于找到了攀登的路径。

        范宝文认为,身处价值多元、思想活跃的时代,虽然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要打破文化上的偏见和误读,还是要回到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上来。文化交流,是获取真实的中国故事的途径,是读懂彼此、取得共识的重要方式。

        真正了解中国不能只通过书本

        中国古人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为治学的一种境界,人们相信,只有万卷书和万里路相辅相成,才能真实深刻地认识世界。这一次,格鲁吉亚的娜拉亲身体验了知行合一的中国式治学。

        初学汉语时,娜拉就对重庆这座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城市充满着好奇心,而这次,她如愿来到这座城市,并通过专题考察,亲身感受了城市的文化生活。

        娜拉印象最深的大足石刻,用她的话来说,大足石刻“太神奇了,简直就是奇迹。”她告诉记者,接触汉语后,她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还曾和自己国家的汉文学教授一起写了《古老的中国艺术》一书。不过,在她看来,真正了解中国不能只通过书本,她一直希望有机会再来中国,而此次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她提供了一个能更近距离观察中国社会现实的宝贵机会,所以她乐在其中。

        娜拉说,她重新体味到以前在中国留学时的愉快经历,“每个人带来自己的学术追求,也带来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汉学传统。研修计划是一个伟大且实实在在的计划,它让我意识到今天应该从一个多元的角度去研究中国文化。”

        讲座“走心” 提问踊跃

        5月15日下午,西南大学潘洵教授带来了《抗战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讲座。作为重庆抗战文化研究专家,潘教授以大量丰富翔实的史料,再现重庆在二战期间作为中国战时首都、远东战区指挥中心所发挥的作用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讲座中,潘教授以重庆大轰炸的纪录片为例,与在场二十多名青年汉学家分享了他关于抗战文化的研究心得,抗战文化所折射出的坚强不屈、团结战斗、爱国奉献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度浓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讲座最后,多位青年汉学家踊跃发言,与潘教授就多个问题做了深入探讨。长期从事当代文化研究的马拉维大学副教授李天佑,连用了几个兴奋和激动来形容他听课的感受,他说这两场讲座很“走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