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助老义工薛晓萍:记录下他们在人世间最后时光
  • 助老义工薛晓萍:记录下他们在人世间最后时光

    时间:2018-06-22 15:08:55  来源:今晚报  作者:晚报李鸽

    薛晓萍在书店分享她与11对老年人之间的故事。

      天津北方网讯: 日前,本报“视点”版关注了老人早立遗嘱的话题。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一位助老义工薛晓萍,原是一位企业家,2006年清明前后,她的三位亲人相继离世,在极度悲伤中她感悟到,要在父母健在时及早尽孝,以免追悔莫及。为此,她毅然注销了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开始做专职助老义工。她调研、走访了全国各大城市的养老院,与老人们同吃同住,了解老人们的诉求,记录下他们在人世间最后的时光,并写成了《人间最后一封信》一书。

      近日,薛晓萍受邀来到南开区的一家书店举办讲座,向读者讲述《人间最后一封信》一书的创作过程以及书中11封遗嘱背后11对老人的故事。提及老年人立遗嘱的话题,薛晓萍说,从她十多年在各大养老机构走访调查的情况看,当前老人在遗嘱中涉及最多的还不是物质财产的分割,而是亲情的表达和寄托。

      乞求子女原谅的老人

      在北京的一家养老院里,薛晓萍遇到了一对老夫妻。自打住进了养老院,女儿十多年没有来看望过他们;儿子前三年曾来看望过,但后来就再也没来过。截至写遗嘱时,他们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女了。老母亲每天坐着轮椅,被老伴儿推到养老院门口,眼巴巴地盯着大门看,看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的儿女始终没出现过。

      他们向薛晓萍展示了草拟的遗嘱,第一句话竟然是:“敬爱的儿子、女儿:爸爸妈妈错了,请你们原谅我们……”看到这句话,薛晓萍马上对老人说:不能这么写!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子女报答还来不及,怎么父母反过来乞求子女原谅呢?难道父母做错了什么事?

      其实,这对老人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来源于多年前对房产的处置。据了解,30多年前,老夫妻在学校做教师,有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以及一套带院子的平房。儿子和女儿是一对双胞胎,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等儿女们到了结婚的时候,儿子的未婚妻要求住两居室,女儿那边的婚事还没有眉目,老夫妻也没有别的办法,从简处理,便决定把两居室的房子给儿子,将平房归于女儿。

      这事在女儿看来很不公平。等到儿子、女儿都结婚成家,老夫妻也退休了,就搬进了养老院居住。

      自从住进了养老院,女儿就一天没来看过父母,连个电话也没打过。父母打电话过去,她还赌气不接。老两口当初也做了些平衡,多分了一些钱给女儿。但是,这些举动并未打动女儿,她还是不肯原谅父母,让这对老人很是苦恼。

      好在儿子一家还挺孝顺,住进养老院的前三年,儿媳妇经常带着孙子来看爷爷奶奶。但好景不长,三年后,儿子儿媳妇也不来了。老两口非常纳闷,怎么儿子一家也不来了呢?一打听才知,女儿当初分的平房,现在拆迁了,被置换成了两套两居室和获得一大笔补偿款,儿子一家反过来又觉得不公平了。

      儿媳妇还打电话过来质问他们,当初把平房留给你们女儿,是不是早已做好了打算啊?老两口赶紧说明,当初分房子的时候,哪知道后来还会有拆迁一事啊!再说了,当初分你们两居室的时候,家里什么情况,你们不是都看着了吗?明显是偏向你们的。哪知道儿媳妇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话。

      过年过节时,看到别人的儿女带着礼物来和父母团聚,老两口很难受。一提起这对儿女以及他们现在的埋怨,老父亲就非常后悔。后来,老伴儿和其他老人就开始叫他“后悔哥”了。“后悔哥”每天推着老伴儿到大门口张望,他们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出现,可是,直到老伴儿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他们期盼的儿女也始终没有来过。

      老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时常喃喃自语,把手上能分的东西都严格、平均地一分为二,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一边装一边说:这个是儿子的,这个是女儿的,都是一样多。“后悔哥”看到老伴儿的动作,听到她说的话,禁不住泪如雨下。

      是什么让一对儿女对待父母如此狠心,再也不去看望养育了自己的父母?在养老院里,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谁也没做错什么,但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在“后悔哥”的遗嘱里,老两口最想得到的是子女的原谅。可是,他们始终没有等到那一天。

      对救命之恩始终念念不忘

      白头偕老是对婚姻最好的祝愿。一对对老夫妻,年轻时郎才女貌,到了人生的暮年,青丝变成了白发,皱纹爬上了脸庞,我还是他心中那朵最美的花吗?我还是她愿意托付终身的人吗?这是很多老人心中的疑问,也是他们在岁月面前最不甘心认输的地方。

      在南方一家养老院里,一老太太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丈夫在年轻时,有意无意地提起一位叫小香的东北姑娘。即便住进了养老院,老伴儿一听到《小芳》这首歌,就情不自禁地哼唱。小芳听上去和“小香”很相似,难道和我相伴一生的他,心却一直属于那个叫“小香”的姑娘?

      老太太很在意这事,为此不惜和老伴儿翻脸,还大吵了一架。在薛晓萍的陪伴下,老太太的丈夫白先生讲述了小香和自己的故事。原来,白先生年轻时去东北插队,一次遭遇山洪暴发,白先生溺水了,在紧急时刻,当地的村医小香姑娘给他做了人工呼吸,救了他一命。为此,他多年以来一直铭记在心,感恩不忘。

      然而,小香姑娘救自己一命的事,在当地却被传成了“小香姑娘亲吻了一个青年”。这种传播,让小香姑娘备受困扰。白先生后来回了城,但他还惦念着小香,希望小香的婚姻不会受到影响。

      听了老伴儿的诉说,老太太还是不放心:“现在交通条件提升了,经济条件也允许了,要不咱们去东北走一趟,找一找小香姑娘,报答一下当年的救命之恩?”老白不知话里有话,憨厚地点了点头。

      薛晓萍陪着他们到了东北,找到了当地的村干部,简单说明了来意。村干部马上根据情况做出判断,你们要找的人,就是村部卫生室的香阿姨。一进门,老白和香阿姨对视了一瞬,马上认出了对方。老白热心地问:“您的婚姻没受影响吧?家人们都还好吧?”

      香阿姨打趣道:“受的影响可大了,好多年都嫁不出去。”当年,眼看婚姻无望,小香就发奋读书,考上了医学院,后来与一名医生结了婚。再后来,女儿去北京读了医科大学,回到东北地区从医,一家人都是医生。

      薛晓萍暗中询问白先生的老伴儿:“小香你也看到了,放心了不?”老太太一脸歉意:“根据我的观察,他俩之间没有任何事,我错怪老伴儿了。”他们临走前,决定给村卫生室捐一笔钱,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为村民健康做出一份贡献。一次东北之行,化解了老夫妻之间的一场误会。

      在北京的一所养老院,近90岁的于先生,也遭到了妻子和女儿的猜忌。于先生是一位老红军,参加过湘江战役和长征。在养老院里,大伙儿都知道他最爱养花。老伴儿和女儿也拿他找乐:“他可喜欢电影《小花》了,他是刘晓庆的影迷。”每次听到这里,于老先生就脸红脖子粗,老伴儿却继续拿这事刺激他。

      直到有一天,于老先生找来了薛晓萍和他的女儿,还拿出了自己的遗嘱,让女儿念出来。读完遗嘱,他的女儿和老伴儿才慢慢知晓,他惦念着一位叫做“小花”的姑娘,在湘江战役中救过他的命。

      当年湘江战役,于先生中弹了,因失血过多而陷入昏迷。恍惚间,他感觉自己在担架上被人抬着往山上走。一个声音传来:“小花,这位战士还有救吗?”担架边,一个女孩子大声回答:“报告组长,这位战士还有救。”后来,他经过及时救治而脱险,他非常感激当初那个叫小花的姑娘。

      于老先生了解到,救自己的,不仅是那位叫小花的姑娘,还有自己担架上的一朵花。战时紧张,区别伤员是否有救的标志是在担架上放一朵花,放花就意味着还有救。担架上的那朵花以及那位叫小花的姑娘,成为于老先生最念念不忘的事。

      了解到丈夫的经历,女儿和老伴儿陪着于先生来到当年战斗的地方找“小花”姑娘。而到了当地,政府部门说,当地叫“小花”的姑娘太多了,没有别的特征很难找到。为了表达自己的报恩之情,于老先生和老伴儿给当地的希望小学捐了一笔钱,让爱的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

      于老先生后来也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他的行动开始变得怪异起来。老伴儿生病了,他拿着这束花放在老伴儿的床头,喃喃自语:“有花呢,她有救。有花呢,她有救……”

      很多老年人不是傻,而是痴

      十多年来,薛晓萍走访了全国数十个城市的养老机构,通过她的观察,老年人在人生末期,最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怀,而不是物质的满足。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很多老人患上这病后,别的人会说他傻了。薛晓萍却说:“这些老人不是傻,而是痴。他们过分专注于某种情感,在外人看来是有些傻了;但实际上,他们的大脑并没有大的问题。”

      一位住进养老院的老人,儿子来看望她,她表现得有些麻木,好像不认识儿子,被养老院的护工和其他老人认为她“傻了”。薛晓萍问护工,她儿子的小名叫什么?护工说,叫“苟子”,现在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人们都叫他柳总。每次来看望母亲,柳总带着几位随从,随从告诉老人:“老太太,柳总来看您了。”老太太就像没听见一样,表现得无动于衷。

      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专家的见证下,薛晓萍建议护工直接告诉老人:“您儿子苟子来看您了。”试一试老人的反应。结果,这位被诊断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听到儿子的小名后,立即反应过来,询问:“苟子,你来了?”这一幕经历,被国际阿尔茨海默病专家编进了教案。

      岁月已逝,芳华不再,当老人们走到了暮年,困扰他们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情感。薛晓萍见到了太多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故事,当约好老人去完成一件事,过两天再去时,发现他的屋子已经被清空了,她感到怅然若失,愣在原地久久不愿动。她建议子女们,趁父母健在,表达孝心的话要早说,帮父母完成心愿的事要早做。否则,就真的来不及了。(津云新闻编辑侯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