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 【津云参议院】专家热议天津“捆绑式火箭”发展计划
  • 【津云参议院】专家热议天津“捆绑式火箭”发展计划

    时间:2018-05-18 16:15:29  来源:北方网  作者:田娜 高欣然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

      天津北方网讯:5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办。天津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措施》和《“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转动能、降成本、引人才,这三项措施如同“捆绑式火箭”,必将推动天津更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书写更加璀璨夺目的新篇章。这些重磅措施也引发了相关专家的热议。

    张宝义

      这是天津有史以来最大的人才引育行动

      张宝义(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是天津有史以来,人才引育方面最大规模的一个行动方案,是天津人才引育史上的一个丰碑。可以说对于天津未来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个计划的第一个特点是,既注重引又注重育。第二个特点是,它是一个系统性的人才的引育计划。所谓系统性就不仅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几乎覆盖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人才,包括创新创业、高科技人才,上到诺贝尔奖得主,还有院士、各种科技奖的英才都包括在内,从科技、教育、高校的教师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包括医疗我们都包括了,这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引进、系统性的引进。第三个特点是我们这次做的特别的实,就是把各项相互的配套政策做的非常的扎实,有落户、子女教育、家属迁移等等都是非常小的事都想到了,而且我们这个政策也落实了责任主体。也就是说这些人才来到天津后,看路线图就可以去做了,所以这样一个方案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高水平的方案,这在天津市是很少见的。我们相信这个行动方案的实施将会对天津整体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全方位的发展将起到一个极大地推动作用。

    丛屹

      “海河英才”计划最大的亮点,是完整有序的规划建设思路

      丛屹(天津财经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此次天津市推出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立足“一基地三区”的发展定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面向海内外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层次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等四类人才,不但顶层设计目标清晰,而且,人才层次的规划结构分明、体系完整。

      “海河英才”计划最大的亮点,是完整有序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的规划建设思路。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人才优先的战略意识,四大类人才队伍的设计,改变了过去分散在各个领域选拔人才的传统做法,体现了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理念,面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精英人才的引育标准和措施,详尽周到、不拘一格,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行动计划的另一个亮点,体现在对引育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建设上。以往的政策往往都是单点式的,配套性较弱,落地效果不佳。我们过去经常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实际上是在说,创造一个好的引育人才的环境是格外重要的。这次政策突出了服务于人才引育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感情留人;提供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持性政策,用环境来留人。

    孙明华

      “海河英才”计划开创“人才战”的“天津主战场”

      孙明华(天津社会科学院产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海河英才”计划出台非常及时,力度大,针对性强。在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人才红利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引才计划,人才争夺空前激烈。比如,目前西安、杭州等地人才政策的力度之大,反映了当地对人才的重视,认清了当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点是人才,人才是知识、科技的载体,可以说抢到了人才,就是抢占了产业发展的先机。天津一直是人才流失重镇,每年,天津境内各高校培养的大量人才被吸引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尤其是天津在地理上与北京临近,不但是高校毕业生被北京“虹吸”,许多工作多年、有成熟经验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受北京高工资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吸引,离开天津。可以说,天津确实到了必须出台相关政策的阶段。天津此次颁布的“海河英才”计划,降低“户口门槛”——本科生40岁以下,硕士45岁以下,博士不受年龄限制都可持学历证落户;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给与相应的引入条件等做法,都是这么多年来天津史无前例的做法,在国内各省市比对中,也是具有领先优势的。尤其是对顶尖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创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经费或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助以及最高200万元奖励资助的做法,目前来看,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第二,“海河英才”计划的发布,为天津发展智能科技产业铺垫了基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的智能科技产业,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作为支撑。这次公布的“海河英才”计划,是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正式对外公布的,可以说正好是契合了大会的主题。同时天津还发布了《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可以说,“海河英才”计划为《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落地实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了具体的、可“落地”的人才支撑方案。

      第三,“海河英才”计划发布后,更重要的是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上。从各地引才计划执行情况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引进轻效果”现象。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人才的使用,使用的重点看效果。要把更多关注放在引进后使用上,要跟踪服务,发现引进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要遵循人才规律,更多地发挥市场在人才使用上的作用,因势利导,避免引进和使用上的盲目性。

      可以说,发布“海河英才”计划,开创“人才战”的“天津主战场”,大量吸引人才来津,这对当前天津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陈卫东

      人才的引进也要形成配套

      陈卫东(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

      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宣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这个时机把握的特别准,同时一定会在全国引起很大的效应。此次出台的新政策引育高精尖人才,给予最高达到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最高200万元的补助经费,也是历史上没有的,这在天津历史上都是一个突破,在天津人才引进力度上是非常大的一个举措。同时在所引育人才的层次设计方面不单纯是某一方面的,还是全面的。特别是人才引进的目标转向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其实这些未来对天津的智能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政府层面的认识到位,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形成了政策优势。目前从全球范围来讲,天津行动比较早,连续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说明咱们政府认识比较到位。

      第二,研发基础也有一些优势。天津有传统工业,是北方制造业的集中地,而智能化和工业产业密切相关,可以说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水到渠成,这是一个基础。

      第三,天津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这些高校,在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官产学研产业化推动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和一些世界上先进的产业区域相比,我们的力度还存在一些差距。

      现在的政策和人才引进都已经开了好头,但是这主要是推进智能产业的发展,智能产业的人才。人才的引进应该是系统工程,单向的支持,单向的吸引有一定的力度,但我们还会看到在其他地方比如上海、杭州、深圳等,也给出了很高的人才引进奖励和补助,现在形成了全国都在争抢高端人才,开始了“抢人大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产业的发展不是短期行为,人才的引进是一个方面,我们在引进的时候要形成什么,也要形成配套。我认为不只是要引进搞研发的技术人才,还要引进熟悉这个产业的一些金融人才、创意创新人才,还有相关的营销、管理人才。由他们引领和设计资金、配套、投资,这些配套跟上以后,才能形成一个体系,而单纯引进个别几个、一批人才,形不成上下联系的产业链,各个领域不能协同,不能协同效果就不太好。

    张贵

      “捆绑式火箭”助推天津高质量发展

      张贵(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天津市搞这些”捆绑式火箭“政策的叠加早就应该实施了。这种迫切实施的需求应该是源于去年以来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境。经济的下滑实际上隐含了天津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境。一是曾经有过的发达制造业优势,产值一度占到工业增加值比值的90%以上,这些产业今天来看,有的已经成为一些成熟产业,有的已经不能继续延续天津市未来发展一段时间内的主导或战略产业,这就迫使天津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这种调整在前几年已经开始,但在今天来看,与当前快速的、迭代的、爆炸的创新模式不相适应了。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后是专业人才的短缺。当前我们大量储备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石油化工、汽车装备等产业,这与现在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的相关度不高。人才是和产业捆绑的,产业结构没有调整,人才就没有储备,这就与当前天津亟需人才的需求产生了错位,”捆绑式火箭政策“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错位和短缺。三是”捆绑式火箭“政策也在调整资本投资方向,目前大量的资本实际上是被捆绑在原来的优势产业上。我们的战略性投资也捆绑在这些产业之上,当搞双创的时候,中小型微企业、顶天立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亟需资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我们不会有北京那样大量的风投,也不会有南方马云的商业模式带来的金融变革,我们旧有的就是原来依附于大型设备和交通工具的租赁业,当然这并不是说租赁业就不好,这是我们传统产业中冒出来的最好的一个,应该保持和继续。

      我们原来的产业结构、人才和资本与现有的新动能转型发展模式的契合度越来越低,所以要整体式转变。天津市出台的“捆绑式火箭”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天津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内涵式创新驱动发展,更有利于建立适应本地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可以预想不远的将来,这些政策会引发人才的快速集聚,产业也会有快速变化。但是,这有一个忍耐期,产业不是朝夕出现的,产业从培育到快速发展,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周期。比如南方今天的BAT企业,90年代就是一些中小企业,成为有世界影响力企业是在20世纪末,经过了十多年建设,才有今天。所以,我们今天实施这些政策更要关注未来,不要过度“拔苗助长”。

    刘刚

      “海河英才”计划非常及时和到位抓住了人才就是抓住了制高点

      刘刚(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天津“海河英才”支持计划,专门针对智能科技和产业人才制定的政策,非常及时和到位。在智能产业的发展上,应当是先人才、后生态再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人才发展上,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引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即未来所需人才培养。同时重视引导和扶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尤其是创建企业。

      智能经济属于典型的开发者经济,开发者的创新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开发者就是人力资本经济,以人力资本开发为中心的经济形态。在智能经济发展中,集中表现为平台+赋能+开发者的组织形态。平台包括基础和技术层的企业,例如,科大讯飞和阿里云。它们开发技术模块,然后通过赋能开发者,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因为智能经济特别强调应用场景,开发者就是针对应用场景进行产品化和服务化的创新创业主体。

      开发者经济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要求的环境与工业化时期根本不同。他们要的是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在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做好“店小二”,即开发者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就出台什么样的政策,而不是我有什么样的政策,你才享受什么样的政策。“海河英才”计划显然是做到了这一点。

      抓住了人才就是抓住了制高点,即使是引入平台企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开发者引进的。

      除了尽量发挥政策上的优势,天津的其他优势也非常明显,目前看,主要是城市经济转型和升级中强烈的智能化需求是最大的优势,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城市建设等等。另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因为智能科技和产业的43.6%都集中在北京。

    刘俊振

      没有想到天津的政策来得这么快

      刘俊振(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博士,副教授):

      天津通过“海河英才”等计划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放宽了人才落户的政策。对其他城市比方说西安、南京、成都等之前的引才计划有很大杀伤力。真的没有想到天津的政策来得这么快。从长期看,天津这种人才引进和落户政策大方向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它部分降低了人才流动落户的限制,为最终实现人才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自由落地迈出政策创新的一大步。另外,“海河英才计划”包括8个方面,30条政策,还是非常全面的。激励的主体不但包括各类人才,企业家,领军技术大咖,高技能蓝领、工匠人物,以及也各类紧缺性人才,而且包括引进培育人才的组织、人才聚集孵化的平台,培养人才的师傅,引才的中介机构等。当然,人才引进后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待观察和后评估。因为仅凭人才这一年对于撬动经济发展还不够,产业发展、经济引领才是硬道理。短期看,解决房地产的去库存问题、稳定甚至拉升房价,效果可能会明显些,这从一天30万落户申请数据,也能窥见端倪。人才引进落户后更需要天津在基础设施、稀缺资源规划、城市治理、软环境建设,以及继续梳理那些导致人才自由流动的摩擦性政策和歧视性政策。

      我也有几个方面的建议,也可以说泼点冷水。

      一是,人才的界定的多样性和宽泛化。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已经改变我们对人才界定的认识,改变着我们的人才观。以前我们认为企业家、高端的科技人才、领军式的人物才是人才,现在看包含技能蓝领、创业人士等人士都是人才,这是一种进步。当然诸如网红也是人才,很多城市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因此,创新的步子其实可以更大一些,更具有包容性。

      二是,人才的引进应具有前瞻性,要根据天津城市定位、产业布局和未来发展,来规划人才需求,突出天津的特点,如人工智能、计算机、高端装备制造,同时,经济发展还得需要绿领,低碳、环保的工作理念和行为的人,他应该是和绿色经济相关联的。这是朝着一个城市整个发展相配套的整体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我觉得可以定位于未来导向。

      第三方面,需求是根本。人才引进本身要看是否有这么大的需求,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这可能是学者处于泼冷水的考虑。可能从政府考虑,引进过来之后能给人才提供工作,这必然能带来一些好的东西,但是我认为稳定发展,还要强调需求是根本。

      第四方面,引进和培育应该保持系统性和一致性。我们不能只是各种“抢人”,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天津定位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背景下,来加大培育、培养、培训、宣传,引进仅仅是一方面,一定要做好协同。包括政策本身,培育和引进应该是有同样的政策和标准。(津云新闻记者 田娜 高欣然)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