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沉浸式人工智能全国首创:AI医生辅助诊断脑疾病在中山医院开诊
  • 沉浸式人工智能全国首创:AI医生辅助诊断脑疾病在中山医院开诊

    时间:2019-08-21 20:50:1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原标题:沉浸式人工智能全国首创:AI医生辅助诊断脑疾病在中山医院开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5号楼3楼里,自上周来了一位“新医生”――小豹。小豹是人工智能机器人,针对脑疾病患者的初筛,它已可以游刃有余,“步态观察,请您走到红线处;言语测试,请您跟着我大声念出三个词语……”

    甜美的声音、熟练的对话,小豹的到来堪称我国人工智能融入医学的里程碑:作为国内首家正式对公众开放的“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小豹协助医生小半天已完成了10余名门诊预约患者的筛查。记者同时了解到,在中山医院,沉浸式人工智能正渗入临床诊疗多个领域,临床嵌入人工智能模块后,有效提升了病家的诊疗便捷度和精准度。

    人工智能医生是怎样看病的

    今天下午,记者来到新开设的“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小豹正在模拟筛查患者,点击“我的介绍”,它开始娓娓道来,“人工智能通过分析语言、画钟、短时记忆、行走姿势、速度等来评估神经功能是否存在异常。”神经内科副主任丁晶告诉记者,这款人工智能机器人自2017年通过医院自主研发,今年已取得第一项专利。在上海、贵州两地机器人已对6400余名脑疾病患者进行筛查,据统计,诊断特异率可达95%。

    “请跟着我读,皮球、国旗、树木这三个词语。”在现场,小豹犹如真的医生一般,与模拟患者进行交流。自8月16日起,每周五来到中山医院的脑疾病患者,仅需挂一个人工智能门诊专病号(与普通门诊同一价格),就可以接受专科医生和辅助人工智能的诊疗。丁晶介绍,有了人工智能医生,辅助诊断操作更容易,每位患者初筛时间约为5分钟,大大降低了医生传统问诊的成本。“举个例子,患者走路走得不好,可能有好几种情况,或是脑子出现疾病,或是有心理障碍,或是正常的颅压性脑积水……过去没有数据化系统,全靠医生经验代代相传,而今却可以实现事半功倍。”专家说。

    人工智能医生是如何做到的?原来,它是集合深度摄像头、智能化认知评估、语言评估和影像处理模块的“机器医生”。“医生”通过自动获取分析患者行走时的步态特征、读取面部表情和语言、分析言语复述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中山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内科专家汪昕教授表示,这样一款人工智能医生可有助于定量化神经系统疾病体征和影像表现,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努力,人工智能还将不断提高智能化方案,为病家更好服务。

    哪些场景应用已嵌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疾病,在中山医院已经应用于多个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在去年学术论坛上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葛”对话,便一度成为亮点。“小葛”当时虽然才两岁,分析起专业医学案例已然头头是道。“在心血管领域的影像诊断中,小葛比一些教授更快速、更精准。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不容小觑。”葛均波表示。

    而在肝肿瘤外科,一款“协作式医疗影像云标注系统”平台正成为不少医生的新宠。针对肝肿瘤病理片,人工智能标注可以在锁定目标后的30秒,快速找到“可疑范围”,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初筛鉴别。在大屏幕前,医生进行演示:打开片子右下角出现绿色标识,显示“AI已完成”,“医生可以选择传统读片、人工智能初筛读片两种模式,前者锻炼经验积累,后者实现快速精准读片。”中山医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纪阳说,“未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资深医生可以从繁琐工作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疑难重症、高危患者救治中。”

    “沉浸式人工智能医学”,已渗透至诊疗各个环节。据统计,中山医院梳理了近90个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其中许多已开发推进。副院长顾建英说,除却全方位肝肿瘤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协作标注平台、全国首家“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外,医院内分泌科也开发了“基于大数据治理和决策树模型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推荐平台”等。上述基于临床需求研发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应用场景,将大幅提升临床医生诊治能力,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发展。

    沉浸式探索还将激发更多成果出炉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葛均波说,“二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胶囊内镜检查,而今早已化为现实。”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将在影像、病理、麻醉、检验等辅助领域大有作为,而在自己最为熟知的心血管领域,把人工智能培养成“副教授水平的人才”绝非空谈。他表示,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慢性病患者多,医疗资源相对有限,未来慢病随访与管理依靠人工智能发展,将成为一大突破。

    记者获悉,历经软硬件购置、信息系统自主开发、集成化医疗服务信息体系、数据汇聚与共享、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5个典型阶段,而今中山医院已形成以自主研发HIS、EMR、RIS系统为核心,容纳PACS、LIS、HRP、ERP、CDR、RDR等近200个模块的一体化智慧医院信息系统。顾建英介绍,这样的系统嵌入人工智能,可以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让病家切实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与舒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透露,目前医院通过大数据平台、科研平台、人工智能平台、数据安全平台的建设,实施数据标准与数据质量计划,形成医院环境下医疗人工智能应用“产业链”,以此支撑大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自助式、团组式等多种模式,实现沉浸式环境,激发了医院人工智能应用探索,未来还将有一批真正实用的成果让临床更加获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