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95后”的目标用户直抵“95岁+”,这批名校大学生把创新创业项目都投在了养老业
  • “95后”的目标用户直抵“95岁+”,这批名校大学生把创新创业项目都投在了养老业

    时间:2018-12-19 08:09:36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适老化改造:从“未老椅子”到“老人盒子”

    事实上,随着每年几十万老年人口增长,上海等中国大都市已无可选择地进入常态型老龄社会,有些人只看到老龄化对城市活力等的影响,但在上海市民政局原局长、中国养老产业联盟顾问马伊里看来,“我们会越来越习惯,身边每3个人就有1个老人”,同时也应充分意识到“养老也是生产力”。

    “95后”的目标用户直抵“95岁+”,这批名校大学生把创新创业项目都投在了养老业

    她说,在高龄化城市与创新型城市之间找到合适的路,可以直接推动金融、护理用品、生活服务、医疗康复、文化休闲、旅游等行业发展。仅目前阶段,全国养老产业规模就达4000亿元。比如,在日本,与老年相关的医护行业产值就超过了汽车业。

    由此,不少生活中常见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就面临许多适老化改造,大学生也看在眼里,并快速响应。华东理工大学卢芃丞等人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大多数老人都存在一个问题:在坐下或站起时感到很吃力,同时又缺少支撑。为此,他们设计出一款“未老椅”,用弹簧、按钮、脚踏板、滚轮等增强座椅的能动性,为老人提供助力,让他们更好地起身,并避免闪到腰。大学生希望,这样的老年椅可以取代公共场合某些对老人而言缺乏舒适度的椅子。

    “95后”的目标用户直抵“95岁+”,这批名校大学生把创新创业项目都投在了养老业

    无独有偶,复旦大学顾微波学生团队则在改变老年人看电视的窘境。他们设计适老化的智能机顶盒、遥控器、用户界面UI系统以及APP,“老年人的‘宝盒’非常友好,可以最大程度改善老人与电视的互动体验。”

    平台化接入:从云端平台到关怀日历

    老年人触网已是大势所趋,如何把他们和子女亲友、医护人员等“连”起来?上海交通大学参赛的颐乐EGO智慧养老云平台,就是医养结合的联网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1996年出生的硕士研究生左兆瑞告诉记者,平台由用户端(老年人及其家属)、医院端(社区医院及上级三甲医院)、云端数据库3部分构成,可实现一键求救、健康监测、档案管理、远程康复、延续护理、健康咨询、老友社交等功能,运用“用户→检测硬件→平台→医务人员→用户”的实时互动模式,推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政策落地。

    “95后”的目标用户直抵“95岁+”,这批名校大学生把创新创业项目都投在了养老业

    另一种“接入”则是家庭。厦门大学lenkalendar(智能关怀日历)团队负责人郑曼琳说,项目构想源自她的外婆,外婆是一个空巢独居老人,只喜欢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和儿女联系过少而十分孤独,而儿女们也因为工作忙碌未能陪伴心存愧疚。于是,她设计了一款日历,左边是实体日历,每天可以撕掉;右边则是智能日历,老人在日历上写的任何话,都可以通过儿女那端的APP,随时留言传话,见字如面。

    “95后”的目标用户直抵“95岁+”,这批名校大学生把创新创业项目都投在了养老业

    大学生项目的创意和创造,令专业评审们刮目相看。“养老专业,没有博士也没有硕士,”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田新民表示,目前国内与养老直接相关的专业仍停留在专科层面,本科与养老最相关的专业还只有社会工作等少数专业。养老人才供给不足正成为这个万亿级产业的发展瓶颈,业内呼吁银铃产业不能等“白头发”再干,而要越早从“黑头发”干起,国内现代养老业急需大量高新技术人才进场。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