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国际艺术节舞台上 一批上海原创作品在一轮轮评议中不断修改提升
  • 国际艺术节舞台上 一批上海原创作品在一轮轮评议中不断修改提升

    时间:2018-11-17 17:49:0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吴桐

    音乐现场《共同家园》两场演出结束后,收到了几百份观众反馈表。歌剧《晨钟》、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演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庆功,而是广邀专家、观众研讨评议,把脉会诊,给出修改提升建议。这些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的上海原创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好戏不厌百回改;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造经典。

    各方建议是最好的催化剂

    “上海首演后,《最后一头战象》将在太仓、南京等苏浙一带巡演,明年1月去北京国家大剧院演4―5场,演完后回到美琪大戏院继续演,预计明年5月前将完成近30场巡演。”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在研讨会上亮出演出行程,演员需要摸爬滚打,“战象”同样需要历练,马晨骋还“剧透”:“收集观众和专家建议,过年后,‘战象’将有大幅度调整。”

    戏还没开始演,“战象”后续提升调整的精进方案已在酝酿。排练时多为平地,到了首演舞台,变成有坡度的行进空间,需要技术人员重新设计。“战象”外形也历经多次修改,目前升级到4.0版,以碳纤维、铝合金、钢材料、藤条不同材质针对身体不同表演区间进行。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发现,需要新型焊接技术减轻演员负重,“如今战象有3.2米高,直接影响演员负重。人越矮,负重压力越高。”是不是开始新一轮体能集训?剧团正在排时间表。

    《晨钟》首演第二天,上海歌剧院召集了来自各地的歌剧创作、音乐研究、戏剧研究专家开研讨会。各路专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增强戏剧性、强化优秀唱段、优化高潮段落将成为《晨钟》第一阶段的修改方向。舞台艺术作品只有经历不断打磨,才能造就经典。

    老题材也要有新表达

    让观众叫好,离不开独辟蹊径的创新,即便是老题材,也要有新的艺术呈现和表达。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了新意――《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被保留了,作曲家杜鸣全新创作的音乐,为舞剧增加了戏剧性。

    上海越剧院《素女与魃》基于对神话世界的大胆想象,打破原有镜框式舞台的习惯性空间定位,借鉴“全息”理念,后方架设高台,前方铺设转台,利用舞台纵深呈现不同时空的切换。为了展现上古众神各有司属,在众神群像场面调度中,角色站位呈现散点式,通过错落感超越了单一空间架构,呈现从一个当代人视角为出发点的神话世界。

    在融合中走近年轻观众

    “跨界”“融合”是烙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的上海原创作品的新标签,也因此,在丰富和拓展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为这些原创作品赢得了更多年轻观众。

    11月11日下午,指挥家景焕执棒上海交响乐团首演了作曲家贾达群交响舞乐《蝶恋传奇》。这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作品时长60分钟,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题材,开拓了融交响性、舞蹈性、戏剧性、故事性于一体的“交响舞乐”新体裁。贾达群说:“‘交响舞乐’可以说是一种跨界的音乐体裁,既具有纯音乐的交响特征,也具有与舞蹈、戏剧结合的可能。”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刘同春和三个“90后”一起看了《闪闪的红星》,原以为这样的题材离年轻人比较远,没想到他们全都看得很入迷。刘同春说:“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以情动人’。看到里面潘冬子母亲牺牲的段落,许多观众都落泪了,我也是一阵热血涌上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