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大学期刊社对接重点学科 推动更多中英文期刊“走出去”
  • 上海大学期刊社对接重点学科 推动更多中英文期刊“走出去”

    时间:2018-11-15 17:43:2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原标题:为一流学术高地打造一流期刊

    50个人,编辑着14种期刊,中英文各半,其中2种进入SCI(科学引文索引),1种位于最前列的Q1区;1种进入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Q1区,1种被EI(工程索引)收录。用数字介绍上海大学期刊社,已无需更多赘语。

    “以集约化发展为抓手,促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社长秦钠看来,差别化定位、专业化办刊,让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比翼双飞,中英文期刊携手走出去,是上海大学期刊社打造期刊群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专业化集约化突围

    在上海地区高校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系统的刊物数量,上海大学期刊社一枝独秀。秦钠坦言,上海大学能够“弯道超车”,专业化是制胜之道。无论是《社会》,还是《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依托的都是上大在相关领域的强大实力。2015年3月,《社会》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塞奇合作推出英文版,实现国内社科类期刊走出去的目标。

    上海大学期刊社旗下的每一本刊物,都对接一到多个重点学科,既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撑,也为汇聚优秀学者搭建平台。“刊学研”结合,通过学术期刊搭建平台,为“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社里不仅注重以学习促业务,也鼓励以研究谋发展,着力提高编辑的创新研究能力。

    2009年6月,上海大学期刊屋揭牌。目前已在上大校园里设立14个期刊阅读点和5个服务点,面向本科生的服务点也于今年“开张”。上海大学期刊社所有青年编辑都是期刊屋的志愿者,为校内师生提供服务,开设讲座,指导论文写作技巧等。这既是骨干编辑的发现和实践平台,也在无形中培养和播撒了新的科研种子。

    科学的管理也提升了办刊效率。经过几年实践,上海大学期刊社勾画出集约化管理、信息化采编、专业化定位、数字化出版、国际化发展的“五化”发展路线图。无论是提高国际高被引稿源,提升国际编委比例,还是实施多模式出版,所有刊物都有明确目标。

    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

    上海大学期刊社的发展也是上海学术期刊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上海是中国期刊出版重镇,现有科技类、社科类学术期刊420多种,其中英文学术期刊25种。到2017年,上海不仅被SCI、SSCI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增加到17种,影响因子位于Q1区的也增加到6种,《纳微快报》《亚洲男性学杂志》《中国光学快报》《神经科学通报》《核技术》等都实现了跨区发展,特别是《亚洲男性学杂志》自2015年起一直位居SCI收录该学科期刊排名第一。在被SCI、SSCI收录的同时,上海还有22种英文学术期刊被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收录,其中9种在Q1区(5种位于前10%);4种被工程技术领域国际权威的EI数据库收录;9种被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收录。

    不过,在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国际大出版商拥有的国际发行渠道面前,大多数中国期刊只能选择与其合作即“租平台”出海。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评价体系,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话语权,才能减少、避免中国科研成果在海外期刊发表再由中方回购、回流的局面。

    日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台新的“上海期刊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将在人才建设、职称评定、职业培训、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对英文学术期刊进行精准扶持,同时探索英文学术期刊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的出版模式,实现影响力与市场化运营的良性循环,让更多一流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学术期刊,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平台和展示中国科研实力的窗口。

    “一流学术高地需要一流学术期刊,一流学术刊物本身就是学术问题策源地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秦钠说,学术期刊的“专、精、特”,不仅是发布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而是要起到引领学术研究的作用。打造更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英文学术期刊,推进更多联合发展的集约化刊群,尤其是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上海期刊界还有更多可为空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