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共同家园》首演 看67种中西乐器演绎“世界音乐”
  • 《共同家园》首演 看67种中西乐器演绎“世界音乐”

    时间:2018-11-06 19:20:38  来源:东方网  作者:包永婷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5日报道:南亚塔布拉鼓、爱尔兰锡笛、西班牙吉他、俄罗斯三角琴……今晚,上海民族乐团《共同家园》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这也是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之一。来自九个国度的109位演奏家、67种不同乐器同台,这也是民乐历史上与如此多风格的世界乐器合作演出。

    《共同家园》的音乐风格定位于“世界音乐(world music)”,由《万物之源》《文明之光》《和合相谐》《共同家园》四个篇章构成。从神秘悠远的极地之风,到赤热浩瀚的撒哈拉,从非洲鼓乐的生命呐喊,到弗拉明戈的激情宣泄。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家园》创新性地将海派民乐与五大洲多种代表性音乐有机融合,展现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的发展交融,呼吁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地球家园。

    世界音乐的广大,各民族乐器的繁多,想要从中筛选曲目和乐器,寻找与传统民乐形成火花的尝试并不容易。作曲家黄磊表示:“特色与特色之间不一定引起共鸣,也有可能是排斥,我们希望让选定的这些风格的乐器和演奏家相互靠近,最终达到质感古老、听感当代的意味”。

    第一章的音乐风格决定了整部作品的气质、定位和走向,《万物之源》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风格。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介绍,主创团队听了上千首歌曲素材后,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创作出竹笛独奏《风吟》、尺八与手碟组合的《水行》、打击乐组合与非洲笛的《火舞》。

    在第三篇章《和合相谐》的《踏浪》,琵琶与西班牙吉他以及弗拉明戈舞蹈的对话。这并不是几种艺术元素的简单嫁接,而是对东西方文化渗透性的理解与感悟。琵琶演奏家俞冰表示,在乐曲的打造过程中与外国演奏家进行了不计其数的磨合碰撞,希望琵琶这件传统乐器不仅能弹奏出《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更能以一种当代化、多元化的演奏方式,让观众听的时候有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

    以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琳卡》为基础,编曲者刘畅在《相遇》一曲中让俄罗斯三角琴和中国阮来了一次美好的邂逅。奥西波夫俄罗斯民族乐团的三角琴演奏家帕维尔・卢科亚诺夫表示:“音乐语言是共通的,与中国阮演奏家配合默契,演奏的乐器也非常契合。”罗小慈透露:“明年打算与奥西波夫俄罗斯民族乐团联手举办一场三角琴和阮族的专场音乐会,既有原创音乐,也会有中国和俄罗斯脍炙人口民歌改编的作品。”

    《共同家园》总导演刘文国介绍,这场音乐会还有一大亮点: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特别为上海民族乐团制作了低音提琴、低音贝斯。“以往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一直使用的是西洋大提琴充当低音声部。现在我们自己研制的低音拉弦乐器第一次在音乐会上登台,是一个重要突破。”刘文国说。在多媒体制作上独具匠心,音乐与数字多媒体的巧妙融合带来全新的视听现场。

    “‘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当代气质’,这条路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的。”罗小慈表示,中国民乐在传播中国文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打造《共同家园》,我们感受到中国民乐在当代化、国际化的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窗,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参与其中。民乐不仅仅要自信,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创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