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让“马桥文化”更鲜明可亲触手可及
  • 让“马桥文化”更鲜明可亲触手可及

    时间:2018-10-13 14:41:15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马桥文化展示馆开馆,再现马桥文化考古场景。 李浩 摄

    作为上海三大考古文化之一,“马桥文化”命名今年正好满40周年。昨天,闵行区马桥镇举办纪念“马桥文化”命名40周年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8位考古学家、研究员齐聚一堂,从马桥文化的考古发现、相关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角度,进一步研究马桥文化历史内涵,推进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当天,马桥文化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马桥文化丛书之《马桥文化探微――发现与研究文集》《追寻马桥文化》也在现场进行了新书发布。

    科技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

    “马桥文化”因马桥遗址的发现而命名,代表了夏商时期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在1978年召开的“南方印纹陶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首次提出“马桥文化”的命名。这也是上海三大考古文化中最早命名的一个。

    马桥遗址位于今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北松公路横穿遗址中部。马桥遗址发现于1959年12月。1960年,由于上海重型机械厂在遗址区上施工,对遗址造成严重破坏,为此各方开始了马桥遗址第一次抢救性发掘,之后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马桥文化存在于公元前第二千纪以内,绝对年代为距今3900年至3200年之间,对照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序列,年代大致相当于夏代和商代。考古专家说,到目前为止,上海是三大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最早为崧泽文化,大约在5500年前后,遗址位于青浦境内;其次是广富林文化,大约在4300年前后,遗址位于松江境内;马桥文化相对年轻,位于闵行境内,却是“这一时期遗址中资源材料最丰富的文化遗址”。

    新开放的马桥文化展示馆,以“天、地、人”为创作理念,以“马桥文化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让文物说话,再现马桥远古人居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将“创新媒体设计体验”的亮点贯穿整体设计当中,凸显马桥文化骨子里的“海纳百川”“和谐人居”“开拓创新”理念。展馆内还设有沉浸式体验空间、VR虚拟现实眼镜、透明屏、AR增强现实拍照互动、体感制陶互动、虚拟考古学家等互动展现,运用高科技新媒体手段,使沉睡的历史“活”起来。同时,这里还打造了一座“可以带走”的现代智慧展示馆,服务于“上海文化”建设,力争使“马桥文化”成为一张标志性文化名片。

    马桥文化研究形成三项成果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宋建介绍了马桥文化发现和命名的过程。在他看来,40年来,马桥文化研究主要有三项成果,在考古领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首先,在一次次考古发掘中,人们对马桥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上世纪60年代,马桥遗址的发掘着重解决了年代关系、文化内涵及其属性问题,填补了环太湖地区夏商时期的空白。上世纪90年代则以聚落研究为抓手,回答了遗址编年和分布的问题。马桥遗址坐落于一道被称为 “竹冈”的贝壳砂堤上,之前人们并未掌握聚落与沙堤的相互关系,而上世纪90年代的发掘揭示了遗址的分布规律,将遗址面积由原来的5000平方米扩大到10多万平方米,是原来的数十倍。

    其次,2000年时的广富林遗存发现,是对马桥文化探源的突破。1978年以来,马桥文化的来源成为关键研究。绝大多数学者将良渚文化因素作为马桥文化的来源之一。但宋建认为,“马桥文化替代良渚文化,只延续了一部分良渚文化因素,却融入了大量非当地传统的新文化因素。它与良渚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别,形成了文化缺环。”2000年,广富林文化得到确认,之后的一系列发现使早于马桥文化的年代关系更加清晰,为探讨同一地域文化的关联性找到新的切入点。

    再者,2009年以来的“瓷之源”课题被列入国家重要计划,由此发现了一批窑址遗存。夏商时期,原始瓷在长江、黄河流域均有发现,学术界为寻找其产地不懈努力多年。考古人员以“瓷之源”课题为统领,通过调查,在浙江湖州等地发现不少马桥文化窑址,它们以烧制原始瓷为主,也烧制硬陶。借此,研究人员确认马桥文化原始瓷的生产地点,其产品不仅供应环太湖地区,而且销往宁镇地区,甚至可能远销中原。这一发现为在更广阔区域寻找原始瓷产地和物流方式找到新的出发点,在马桥文化和原始瓷领域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马桥文化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马桥文化如何形成?是什么原因导致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转变?马桥文化与后续吴越文化有怎样的关系?马桥文化如何影响本地区历史发展方向?专家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马桥文化的研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需不断挖掘、探索。

    这一个个疑问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在新出版的 《马桥文化探微――发现与研究文集》中,田正标就在《关于马桥文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探讨了马桥文化与吴、越(国)的关系。通过对各类出土遗物的比照研究,他认为,湖熟文化后期,看不出马桥文化因素的影响成分,因此有学者提出的 “马桥文化与湖熟文化融合共同构成了吴(国)文化”说法似难成立;而以壶瓶山遗址商周遗存为代表的越文化,在较大时空范围内与马桥文化属于同一文化体系,“越国文化应是在马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马桥遗址和马桥文化是先民留下的宝贵印迹,是时空传递的文明密码,是来时路上回首的闪光坐标,值得好好珍视、细细品读。”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说。马桥文化探究将进一步深入,从而推动马桥文化更鲜明可亲、更触手可及,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和记忆中,让上海江南文化寻觅到更清晰的源头。(解放日报记者 黄勇娣)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