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五年磨一剑打造沪剧新高点 《敦煌女儿》5月23日试首演
  • 五年磨一剑打造沪剧新高点 《敦煌女儿》5月23日试首演

    时间:2018-04-17 15:40:50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永娟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4月16日报道: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6周年,并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将于5月23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试首演。昨日,《敦煌女儿》剧组邀请媒体走进排练厅,提前品鉴剧中的精彩片段。

    图片说明:敦煌采风,茅善玉与樊锦诗

      茅善玉一分钟从25岁变为80岁

    《敦煌女儿》由上海沪剧院携手当代中国戏曲界金牌创作团队历时五年精心打造。讲述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以50年的执著扎根坚守甘肃大漠,从上海小女孩到敦煌学大学者,穷其一生致力敦煌研究的人生历程,以此来讴歌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的崇高情怀。

    早在2013年,上海沪剧院就推出了《敦煌女儿》。此次对该戏进行了重新创作。历经5年打磨,从原来按照时间线性叙事变为如今倒叙形式,场景在过去与当下之间不停闪回,以突出戏剧性和人物内心情感。

    图片说明:《敦煌女儿》排练照

    昨天演的是第一场,樊锦诗回忆与敦煌学奠基人之一常书鸿三击掌。场景闪回到她从北京大学毕业初到敦煌,数着莫高窟石窟编号,面对壁画悠然神往。而常书鸿则审慎地打量着年轻人,“太多人来了就走,这个北大来的上海女孩能待多久?”

    剧情要求茅善玉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换装间隔只有30秒,“换件衣服往身上一披,又出场了。没有时间画皱纹、戴白发头套,要靠形体、眼神演出老年人的沧桑经历。年轻时唱腔相对高昂,委婉动听,老年时借鉴杨派唱腔,更加浑厚。”

    “我们在保留沪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采用重唱、合唱、独唱、引唱、轮唱的形式,为沪剧注入了音乐剧的元素。”该剧导演张曼君表示,无论是表现手段还是舞美造型,《敦煌女儿》都呈现出有别于一般地方戏曲的气息,“是地方戏曲走向更大格局的思考和践行”。

    图片说明:《敦煌女儿》排练照

    “敦煌精神”呼应时代关照现实

    呼应时代,观照现实,这是沪剧这一剧种的优势和特色。从《罗汉钱》到《星星之火》《芦荡火种》,从《心有泪千行》到《邓世昌》《敦煌女儿》,每一个历史的节点,都有剧目与之呼应,每一个热火朝天的生活图景,都有创作的脉动。这也是上海沪剧院一直钟情于“敦煌女儿”这一题材的原因。

    “希望通过这样的回望和总结,来激昂我们的文化自信,来坚定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导演张曼君几次去敦煌体验生活,真正打动她的,是参观几代知识分子在敦煌坚守时的生活场景,她曾数次为此而落泪。“近些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不喜欢,甚至不了解。但看看这一代代的敦煌人,他们扎根敦煌,守望敦煌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他们才是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脊梁。”

    “这一题材是对沪剧的开拓,而敦煌精神是我们的时代所需。”作为樊锦诗的饰演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曾带领《敦煌女儿》剧组多次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沙尘的洗礼,体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正是岁月的磨砺以及西北广袤天地的锻炼,才塑造了樊锦诗坚韧而执著的性格。”

      汇集一流创作团队打造沪剧新高点

    为打造一台高规格的现代舞台剧精品,《敦煌女儿》汇集一流创作团队,著名沪剧演员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分别饰演对樊锦诗的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三个人:对樊锦诗无比挚爱、一生支持她的丈夫彭金章;代表“敦煌之魂”的常书鸿;敦厚老实、兢兢业业的段文杰。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获得者的杨林、曼君联合编剧,多次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张曼君执导,资深戏曲作曲家汝金山担任音乐创作。舞美设计刘杏林、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王玲、舞蹈形体设计姚晓明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茅善玉表示,这部戏将在保留沪剧剧种原有的艺术性基础上,挑战、尝试新的剧目表现形式,将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更受年轻人喜爱,希望它将是一部独具上海城市文化气质的作品,也能成为沪剧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高点。

    《敦煌女儿》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并入围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计划11月在北京大学上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