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静教院附校重构传统课程 一间教室两师同授一门课
  • 静教院附校重构传统课程 一间教室两师同授一门课

    时间:2018-04-17 15:36:1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原标题:静教院附校以主题和项目学习重构传统课程,激发孩子学习热情 一间教室两师同授一门课融多种学科

    不久前,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六年级学生小樊回家向妈妈细数“学校TRIP课上干了啥”――动手玩泥巴,学习制作陶器; 做实验研究烧制过程中泥土发生的化学反应,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和特征;用计算机信息化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前些日子还跟着老师一起去了上海博物馆……“上课那么开心啊?!”妈妈感叹。

    一间教室两位老师共同授课,一门课程包含多门科目的教学……两年间,静教院附校对于传统教学的创新激发着越来越多孩子热爱学习。

      转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什么是TRIP?校长张人利概括为以主题、探究、跨学科和实践四种学习方式命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校内已面向六、七、八等三个年级,推出20多个主题供学生选择。

    来看看TRIP怎么上。12日下午,南楼202电脑教室在进行“奇光异彩的金属”主题课程学习。六(4)班的杨奕诚和赵夏洋,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前一天晚上才完成的汇报ppt,进行最后的完善。“这课礼拜一在化学实验室里上,礼拜四在电脑教室上。”小杨介绍。这门课程在化学实验室里让学生完成金属贴画,让他们更了解金属材质特点,接着就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分组对民族服装的配饰文化及其中金属使用等情况进行研究。小杨、小赵和其他两位同学抽到了“藏族服饰”,四个人干得不亦乐乎。

    课堂上,信息科技老师徐益达在讲台前倾听每个小组的同学上前做汇报演示,一旁的化学老师陆闻烨则不时与学生互动着。据了解,六年级学生的TRIP课程每周有6节课,帮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跨学科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张人利谈及探索初衷。教育部发文将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上海在教育“绿色指标”评价上的要求也让突破口逐渐明晰――能不能突破时间、空间、目标、教材等方面的限制,选择《劳动技术》《信息科技》和《社会》等基础型课程,与学校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结合,以主题(问题+任务)重构内容,形成主题和项目学习,实现学校课程统整。

    重视过程性评价对接中考改革

    “当前新时代下,教育到底怎样培养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学生未来能走多远,关键看他有多强的创造力,是否有广博的知识、多样的经历。这些离不开教学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帮助孩子增添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在能力提升的深层次注重品质培养。

    2015年,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美术、劳技、社会、政治、心理、体育、信息科技等11门学科16位静教院附校教师,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如何在新的教学空间中,打通知识要点、重构教学,是许多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例如,必修课劳动技术课上,要求完成的教学知识点包括陶泥制品、布艺、纸艺、金属制品和木工等。老师们经过讨论、筛选,将其整合成课程群。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喜好,拓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命科学、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的部分内容。由此,与劳技课基础知识点相对应的TRIP主题设计逐步完善形成,分别是“玩泥巴”“五彩缤纷的布艺世界”“纸趣”“奇光异彩的金属”和“重走鲁班路”等。

    七八年级的“城市与建筑”课程,基于但不限于基础科目“社会”中“感受城市运行”知识点,评价体系完全与教学对接。这一课程的负责人是静安区历史学科带头人薛艳,将能力培养与品格素养、人文素养融合在一起,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探访静安区名人故居保护现状,做陕西路建筑调查报告,参观“石库门的变迁”图片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依然分组学习,每组的评价注重过程性,满分100分中,活动企划、组织水平、合作度、服务意识、创新度等各占权重。

    “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也是对接上海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要求以及中考改革。”张人利说。在他看来,教育教学的实施有三个层级:首先是教学思想,其次是教学方式,接着是教学手段。三者中,教学方式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探索,静教院附校酝酿融入更多基础型学科,如地理、生命科学等。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表示,静教院附校的探索与区域教育发展总课题方向一致,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