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从讲师到副教授 80后财大思政老师被学生称作“男神”
  • 从讲师到副教授 80后财大思政老师被学生称作“男神”

    时间:2018-01-12 16:32:05  来源:解放网  作者:林颖颖

    “梁漱溟有句天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信乐团有首歌‘如果还有明天’,每次学期结束,我都会以这两句话作结。希望能在今后的日子继续分享他们的收获、喜悦、忧虑和思考。无论如何,愿我们都能始终怀揣梦想、保有希望,在未来的岁月活得洒脱、明亮。”

    这个学期,每周四下午,在上海财大武东路校区梯六教室,曹东勃为本科生开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每节课座无虚席,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旁听者。加上帅气的外型,学生们私下里叫他“男神老师”,对他激情而真诚的金句津津乐道。

    正值期末,曹东勃这学期的思政课画上句号。但他精彩的课堂依然被学生们回味着。

    曹东勃是个“80后”,做了7年多思政课老师,从讲师到副教授,对思政课堂的热爱却一直未变。学生们课上听他的渊博讲述,下了课意犹未尽,还会到他的公众号继续感受正能量,一些学生毕业了,还经常与他畅谈现实与理想。

    “其实95后更关注现实”

    “知识量大”,“开脑洞”,是曹东勃课堂的特色。在他的课上,学生们只有全神贯注,才能“不掉链子”。

    “这门课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有相当丰富的历史事实,并且能够贴近我们的实际经验”,上财经济学院大一学生杜超奕说,自己非常喜欢曹老师的讲课方式。

    在讲解“中国道路”时,曹东勃把四十年前李光耀对邓小平所说的“中国一定会做得比我们更好”,与四十年后李显龙赞赏中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做对比,学生们听得心潮澎湃。“这种画面感本身就有一种沧海桑田的历史纵深,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就一目了然。”

    就在上个月的一堂课上,在讲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曹东勃先打开电脑,为大家放了一段采访视频,那是2012年央视走基层节目“你幸福吗?”的街头采访,曾引发热议。

    “其实这就是一个时代之问。”曹东勃继而启发同学,“这些时点看似偶然,实际上从‘你吃了吗’到‘你幸福吗’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

    曹老师的新闻视频破题,让在座的同学顿感新鲜,又频频点头。

    “你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拽着你回到‘事发现场’”,财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大二学生许谷愚这样评价曹老师的上课风格:“他不是直接给你一个结论,特别是涉及到一项政策、一个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他会挖得很深”。

    对给学生们讲“现实”,曹东勃有自己的信念:“现在很多人觉得,‘95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对网络更感兴趣。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情况恰恰相反,正因为学生们对网络太熟悉了,所以他们对网络之外的真实世界、对书本之外的社会实践,有着天然的渴望、莫大的好奇和极强的热情。”而曹东勃做的,就是把这群“95后”,深深地带入现实中。

    “接地气”地阐释社会问题

    曹东勃告诉学生们的“现场”,不仅来源于广博的阅读和扎实的科研,更来自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

    他曾经做过驻村调查,过去5年在农民家里一共住了300天。

    “我们学经济的,一开始总会带着经济学的视野看世界,脑子里满是价格、价值,但是真正住到农民家里,感受完全不一样,打破了很多书本上的原有认识,经济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他与学生分享自己驻村调查的真实体验:“聊天也是门学问啊,一开始是我的好朋友熊万胜老师带着我,他主问,我记录。到后来自己也觉得可以独当一面了,也可以组织几十个同学暑期去调查。”

    对调查过程中碰到的事,他也毫不讳言,“我同事一聊就能聊一个上午,别人还要留他在家里吃中饭。我怎么聊两小时就觉得差不多了?其实这也是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慢慢地我也能做到了。你要放下自己,要以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礼赞和敬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人的经历和轨迹,要有对人的发展的关切,这是一个基本态度。”

    “大学生应该做三点,多读一点书,多做一点社会调查,多参与一点志愿服务”,曹东勃的课上还有很多朴实无华的激励。

    财大经济学院大二学生乔中恒去年暑假参加了学校的“千村调查”,“在曹老师的带领下,到辽宁宽甸开展调研。曹老师把社会现象用身边的例子来讲解,更善于观察、注意细节,引导我们针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千村调查”前的准备会上,曹东勃建议同学们抽空看一下《乡村爱情》这一系列电视剧。“调研过程中,他经常会用很‘接地气’的方式阐释社会问题。”在谈到乡村的空间结构、政治结构,曹东勃讲起“大脚超市”,来分析乡村中常见的双中心结构;谈到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过程,他讲起“赶集”、“打麻将”这些传统场景,阐述习俗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冲突和转变。

    从农村互联网应用现状,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即便是在驻村调查的茶余饭后,曹东勃都在和学生们交流。“每一天晚餐时都会有一个例行环节,曹老师鼓励每个人分享一天的发现,表达自己思考的内容。”。

    为打入学生内部上“B站”

    年轻人最近几年流行上“B 站”,这是一个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也是年轻人文化社区。有一天,曹东勃向同学们“自曝”自己也看“B站”。当同学们表示大跌眼镜时,他幽默回应:“没什么稀奇的,这不都是被你们逼的吗?不打入你们内部,不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怎么能了解你们在想什么,把课讲好呢?”

    有一节课讲到“社会主义改造”,一上来,曹东勃先打开一个关于国家治理的游戏界面,给同学演示不同的“玩法”反映的治理路径和政策选择,再引申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是如何走出来的。

    除了打入同学内部,曹东勃认为,思政课老师还要“住进”年轻人心里。他说,思政课实际上涉猎面很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要呼应社会热点,“出现了公众事件,学生就会在课上问:老师,你怎么看?这时,不能刻意躲避。”

    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内容也无法尽数展开。也是迎合年轻人的交流习惯,2014年,曹东勃开出了“木工坊”公众号。“公众号把时空延伸了,下了课还可以聊,毕业了也可以再联系。”

    打开“木工坊”,一篇篇原创文章激发学生的再思考。开号三年以来,他已经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拥有7000多名“粉丝”。

    曹东勃每节课的PPT都会嵌入一个与所讲内容相关的关键词,然后大家可以到他的公众号去搜索这个关键词获得推送的原创文章,随手翻阅,找到更深入的解读。

    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如何激发研究兴趣”,他叩响学生的反思之门:“有同学会说,我经历过高考结束后的填报志愿,所以我有很明确的专业兴趣。果真如此吗?且不说填志愿是否就等同于选择兴趣,就是深究你所填的这个志愿,你有多大底气说出那真的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背弃你‘最初的梦想’呢?”

    在讨论志愿者精神时,曹东勃用同龄人的事迹鼓励同学:“让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成绩很好,绩点很高,甚至直接保送研究生也是有绝对的把握和很强的竞争力,但他们就是希望先去边远地区和农村服务一年,再继续自己的学业。一个报名西部计划的小姑娘,已经考上研究生,但还是决定先去西藏做一年志愿服务,家里也很支持,非常纯粹,没有半点功利性的东西。这一代年轻人很少束缚,有闯劲,更敢于和乐于追随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内生兴趣,更可爱,更让人佩服。”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找他“私聊”,两年前,有个学生在微信上问他:“您对大学本科期间应征入伍,有怎样的看法?”曹东勃这样回答:“你是什么样子,不是他人所能框限的,而是你自己活出来的。我们完全可以反问一句,谁规定的上财毕业生就应该是“某种样子”?就一定要去某一类行业呢?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要说,只要这种家国情怀是你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召,我绝对支持!”

    老师的回答坚定了学生的信念。如今,他已身在军营,依然和曹东勃保持联系。

    “思政课老师责任重大”,曹东勃感慨:“我们的一个回答,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甚至他个人的人生选择。”

    曹东勃上课语录

    1、大学应该做三件事,多读一点书,多做一点社会调查,多参与一点志愿服务。

    2、看“B站”没什么稀奇的,这不都是被你们逼的吗?不打入你们内部,不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怎么能了解你们在想什么,把课讲好呢?

    3、必须关心社会,了解国情,懂得政治,否则把自己搞得很“傻白甜”的感觉,仿佛自己与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不可持续的。

    4、马克思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他对时代主题的敏锐直觉与深刻判断,今天仍没有过时,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仍是世界思潮的同时代人。

    5、小时代本身并不让人厌恶,小确幸也很合于“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现代潮流,但这种轻飘氛围的膨胀、扩张、渗透和通约一切领域,侵入生活并试图扼杀生活中各种丰富可能性的时候,责任就会被卸载一空,问题就会不期而至。

    6、你要放下自己,要以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礼赞和敬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人的经历和轨迹,要有对人的发展的关切,这是一个基本态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