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北京新闻 > 久久为功,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千年之城
  • 久久为功,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千年之城

    时间:2019-01-19 06:24:00  来源:千龙网  作者:

    1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他乘车察看了“城市绿心”植树造林地块;通过设计模型和展板,详细了解副中心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情况。习近平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要把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把规划执行好、落实好,把蓝图变为实景,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在行政办公区市委大楼一楼大厅,总书记亲切慰问了在副中心工作的600多名干部群众代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动情地说,你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贡献。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新时代北京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件大事办好。希望大家以新办公区的新气象,在各项工作中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18日下午,记者立即前往城市副中心,追访了其中6名代表,还原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并记录下代表们内心的真切感受。

    北京市副市长、城市副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隋振江:

    重点工程方案

    总书记逐个听

    “总书记在两年之后再次到副中心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让我们倍感亲切,倍感鼓舞。”副市长隋振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在1月18日上午的座谈会上,他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副中心几个标志性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

    在听取汇报之前,总书记专门到市委大楼一楼大厅,察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图书馆、博物馆、交通枢纽工程等项目的沙盘、模型,听取相关情况汇报。

    大厅中展陈的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沙盘模型尤为引人注目,一片苍翠绿海中,两道“金边”勾勒出一个五角星的形状,那是绿心的核心区。城市绿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功能区之一,位于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处,规划建设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总绿化面积约7.39平方公里。2018年,绿心先行启动区的绿化建设已经展开。

    “总书记非常关心城市绿心的建设,去年春季到绿心参加了植树活动,今天又实地对绿心的造林地块进行了察看。”

    陈列在大厅两侧的综合交通枢纽、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模型,都是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工程设计规划效果的直观展示。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逐个听取这些工程的设计规划方案,听得非常仔细,前后将近有20分钟。”隋振江说,总书记非常关心交通枢纽建设,特别是与中心城的连通,考虑怎么解决搬迁后职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还有京津冀的轨道连通问题。

    城市副中心绿心范围内,2018年年底前要开建图书馆、博物馆、剧院三大文化设施,总书记对三座文化设施充满现代和中国文化特点的设计风格,表示了赞赏。在汇报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时,还特别问到空间有多大,并叮嘱一定要建成绿色低碳建筑。

    “在汇报过程中,我能感觉到总书记对坚持最高的标准、最新的理念、最好的质量,打造精品城市非常关注。我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隋振江说,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副中心建设不是打造一个新城,而是要建设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经过前期的持续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2018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标志着城市副中心规划已成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法定蓝图。以四大班子和35个行政机关单位搬进副中心为契机,北京城市副中心正迎来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崭新阶段。

    2019年,包括城市绿心的三大文化设施在内,副中心一批重点工程将陆续启动建设。“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这次视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精细谋划,把每一个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要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把城市副中心切实打造成一个精品之城、千年之城。”隋振江表示。

    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

    牢记嘱托瞄准高质量发展

    “见到总书记真是非常激动。市直机关刚搬迁一个星期,总书记就来视察,可见对副中心建设是高度重视。”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说。这也是他第二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上一次是去年4月2日,总书记到副中心绿心地块上和首都干部群众一起参加植树活动。当时,总书记一连种下了白皮松、西府海棠、红瑞木、玉兰、紫叶李好几棵树。”

    作为通州区的“一把手”,曾赞荣感觉到总书记的这次视察是对城市副中心的莫大关怀和巨大鼓舞。“尤其是总书记在谈话中专门就城市副中心建设发表的重要指示,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155平方公里,同时覆盖通州区906平方公里作为副中心的拓展区。这几年,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通州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19年的通州区人代会上,区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历数了过去一年来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的重大进展。其中包括运河商务区整体品质不断提升;启动公共空间、滨水岸线详细规划编制;实施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评价和国际绿色建筑认证。

    2018年,北环环隧等11条主要道路竣工,3座跨河大桥具备通车条件,能源中心实现并网发电,一期1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工280万平方米。文化旅游区8条主次干路、19条综合管廊开工建设,环球主题公园一期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环球大酒店等配套项目顺利推进。城市绿心完成千亩示范区主体绿化工程,三大建筑完成国际方案征集和初审工作。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周边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进一步明确。

    通州的产业结构也在顺势进行转型升级。在百里长安街东端、国贸以东20公里,一个全新的CBD——运河商务区正在通州大运河畔加速崛起。按照规划,运河商务区承担着构建“总部经济”“财富管理”两大产业集群的重任,既要承接北京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外溢的总部企业资源,还要吸引集聚一批资产管理、基金、信托、投资等财富管理机构。目前,运河商务区的3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已是高楼林立。京杭广场等3个项目已交付使用,富力等5个项目部分楼宇竣工并实现交付,复地中心等7个项目的楼宇正在进行施工。

    未来,通州产业结构将瞄准“高精尖”,核心由文化创意融合产业、高端商务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组成。到2025年,通州将建成7大符合副中心定位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副中心的建设要按照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进行,也包括我们怎样高质量地做好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曾赞荣说。为副中心做好服务保障,通州区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包括水环境的治理、大气污染治理,让蓝绿交织成为副中心的底色。

    他表示,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通州区还将进一步做好北京中心城区优质资源的承接工作,把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优质的产业资源吸引到通州来,让副中心的发展更加高效,更富有成效。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

    严格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

    “总书记的讲话特别亲切,特别鼓舞人心。”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对记者说,他和副中心600多名干部群众一起,在一楼大厅聆听了总书记的现场讲话。

    “大家自发地围成一圈,簇拥着总书记。”张维说,总书记十分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这对大家来说是温暖的关怀和莫大的鼓舞。“我刚刚向机关党委了解了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状态,可以说,搬迁到副中心后,大家的工作效能大幅提升,工作热情饱满昂扬。”张维接着说,原先规划自然资源委在全市有多处办公点,大家分散办公,业务交流有所不便。如今搬到一栋楼里集中办公,工作效率更高。

    作为规划部门的“一把手”,他对2018年年底获批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心。他介绍,城市副中心控规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央亲自审议批复的控规,符合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战略部署,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这次规划有很多重要创新,是一个体现了首都水平的城市规划,对全国其他大城市新区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张维介绍,首先是理念创新。规划充分体现中央关于“一核两翼”的高标准要求,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算好总体账、结构账、分区账,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同时,城市副中心也要做好自身的疏解,严控人口规模和城镇开发强度,划定战略留白地区,为重大发展和重大项目预留空间,提高规划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其次是技术创新。规划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突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等方面应用新技术,形成一套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另外还有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副中心控制性规划,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副中心控规实施的动员大会,并发布了关于扎实推动副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这次会议上还成立了城市副中心的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赋予市级权限,实现“副中心的事在副中心办”,进一步提高副中心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正如总书记所说,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千年大计,要保持历史耐心。我们会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深化落实,全力以赴把城市副中心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张维满怀信心地表示。

    链接

    三大文化设施年内开建

    1.剧院——大运河畔的文化粮仓

    剧院的设计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结合音乐厅、歌剧院、戏剧院不同的内部功能需求,设计为表演艺术的三个“文化容器”。

    在空间营造上,音乐厅、歌剧院、戏剧院由一个共同的基座连接,通过穿梭其间的流线、联结的厅堂,将三个独立、大体量的表演场所融为一体,实现艺术交融的愿景。剧院外立面选取帆船作为设计元素,形成极具动感与活力的屋顶轮廓线,勾勒出本地区的文化历史特性。

    剧院的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分别有座位1600个、1500个和1000个。

    2.博物馆——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

    博物馆设计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

    建筑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造型舒展。北侧结构犹如船只,坚实厚重,谦逊质朴。南北之间以连廊连接,河水于廊下穿流而过,建筑倒映其间。从六环路视角望去,帆船正在乘风破浪、奋勇前进。而在行政办公区视角,巨舟静静地在港湾里停泊。建筑形态动静交替,步移景异,随观者而动。建筑南侧采用层层叠落的设计手法,与自然地形相融合,成为城市绿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博物馆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高48米,日接待量设计为6000人次。

    3.图书馆——六环公园边的书山智库

    图书馆的设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方正、赤色的外形恰似一枚端庄的印章,落印在城市绿心的画卷上。

    在空间营造上,这座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场所,更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以“雕刻场所”为出发点,在图书馆的内部塑造了两组如连绵山体般的建筑形态,富有变化又浑然一体,创造出内外交融、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吸引公众步入这广阔的书山中。

    图书馆的屋顶以银杏叶片为灵感来源,设计了一组宛如森林伞盖般的树状建筑结构,树下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阅读空间,寓意着本土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米,设计日接待量为5000至8000人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