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北京新闻 > 六千市民动情讲述餐桌上的变迁
  • 六千市民动情讲述餐桌上的变迁

    时间:2018-12-18 17:2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市民的餐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北京老百姓每天可吃掉6000吨米面、2.5万吨蔬菜、24000头猪、800吨鸡蛋。从物质匮乏到极大丰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餐桌故事。历时3个月的“餐桌上的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今天落下帷幕,16名选手从600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奖,他们经历过什么样的餐桌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住在四合院。除了冬天,春、夏、秋,家家饭桌都是摆在房门外树荫下,人们习惯了在院子里吃饭,用鼻子和眼睛品评左邻右舍的饭菜。”市民王琦还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里看外国人吃饭的场景,“我和小伙伴们曾憧憬,什么时候才能吃上这样的饭?没想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也拥有了这样的生活,而且比电影里丰盛十倍、讲究十倍的饭菜,也不在话下。”

    对于市民田东钰来说,西红柿是餐桌上离不开的蔬菜,但40年来,吃西红柿的心情却有了很大变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年西红柿旺季,他们全家齐上阵,把西红柿洗干净、煮熟、灌瓶,做成西红柿酱,细水长流慢慢享用。“我说出来您都不信,一年做120多瓶,全部码在床底下,可以吃到第二年新西红柿下来。”做西红柿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如今,田东钰家还保存着当年的工具,但再也不用一瓶瓶、一年年做西红柿酱了。“现在想什么时候吃西红柿,市场上都能买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阳全家搬到距北京南150多公里的河北任丘。“记得父母每次都带着我们空腹乘车到京,从王府井到隆福寺,从景山到什刹海,麻酱烧饼、羊肉串、炸灌肠、焦圈豆汁儿、爆肚,一路扫荡,风景没看多少,被看进眼里的吃食一个没落下。”李阳说,父母退休后在京养老,他在京生活的时间多了,但现在不再拘泥于在城里逛吃,有时开车去郊区住几天农家院,品尝农家菜。

    “今年国庆节家宴,满桌佳肴,母亲夹了一片冷切香肠放到旁边父亲的空碟子里,停箸静默。”李阳说,母亲感慨的不只是物质匮乏时期那包珍贵的北京香肠,还有回忆中被北京美食链接的悠悠岁月……

    此次征文活动中,从小学生到八旬老人,从企业职工到高校学者,都纷纷分享了餐桌上发生的难忘故事。

    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说,老百姓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下一步要在产地源头加大蔬菜基地、牛羊猪养殖基地的建设力度,并加大菜店布局,今年争取每个社区配齐两个菜店,明年进一步织密菜店。(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马婧)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