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互联网新闻 > 网文之王:起点中文网的17年修仙记
  • 网文之王:起点中文网的17年修仙记

    时间:2019-08-21  来源:浅黑科技公众号  作者:

    起点中文网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浅黑科技(ID:qianheikeji),作者:谢幺谢幺,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那天,阅文集团的高级副总裁,起点中文网的创始人林庭锋告诉我个“小秘密”。

    他说自己现在每天依然会捧着手机看上至少三四个钟头的网络小说,他还说,“不是为了工作,就是爱看”。

    “都身价好多个亿的霸道总裁了,还成天‘沉迷’网络小说?我信你个鬼!”,我怀疑他在贩卖情怀,但没有证据。

    哪知,他真的点开手机让我看。

    “《全球高武》读至最新 1039 章……”

    “《召唤梦魇》读至最新 372 章……”

    “……”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乔布斯的一个小故事。(请忽略我当场被打肿的脸)

    苹果发布第一代 iPod 时,有人问乔布斯,市面上已经有辣么多音乐播放器,你为啥还做?

    乔布斯说:“我们热爱音乐,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总是美好的。”

    起初看到这段,我也以为乔布斯是忽悠记者,可后来种种迹象表明,他的确是个音乐迷,还是鲍勃迪伦的铁杆粉。

    中国网络文学在近二十年的跨度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大多数时间里,起点中文网都站在行业巅峰。

    起初我不明白这群人为什么能像披着主角光环一样所向披靡,哪怕跌入谷底也能绝境重生。林庭锋掏出手机时,我好像懂了。

    热爱给人力量。

    1

    2003 年夏天,林庭锋四处借钱无门,决定抵押掉老家的房子。

    彼时,他和几位网友创办一年多的小说发布平台“起点中文网”正遭遇生死关头,急需 100 万元来打开局面。

    100 万,在当时够买上海好几套房,但与之后来产生的影响相比,可忽略不计。林庭锋一行人此时没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的分叉路口,一场变革将因他们而起。

    故事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重度小说迷林庭锋在“榨干”家附近所有租书店后,把目光瞄向互联网。

    怎奈当时中国网络文学的萌芽也刚刚探出头,好作品并不多,由于“胃口”太大,林庭锋很快又陷入“无书可读”的饥渴状态。

    他和几位境遇类似的网友在QQ聊天室相遇,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便决意一起创建一个小说发布网站,起名“起点中文网”。一来给自己解馋,二来也有大庇天下书迷俱欢颜之意。

    一年多时间里,几人素未谋面,仅靠网络沟通却分工明确。

    “黑暗之心”吴文辉是北大毕业的专业程序员,负责开发和服务器维护;

    “藏剑江南”商学松也是程序员,还对网站界面设计颇有研究,故担任“总设计师”,放在今天得叫“产品经理”;

    “意者”侯庆辰、“宝剑锋”林庭锋、“黑暗左手”罗立和“ 5 号蚂蚁”郑红波负责招揽作者和读者;

    (从左至右分别是侯庆辰、吴文辉、林庭锋、商学松、罗立、郑红波)

    他们白天各自上班,晚餐后便相约线上,一同工作到深夜。工作强度堪比 996,却没有酬劳,不仅没有,还得倒贴。

    一台网站服务器一万多,几个人想办法分摊。

    林庭锋当时在车管所上班,一个月工资才苦巴巴五六百块,好在写了本玄幻小说被台湾出版商相中,靠稿费才得以维持。(说起来,林庭锋还是大陆第一批在台湾出版作品的网络小说作家之一,也是开创玄幻小说的那拨人)

    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当时整个行业的问题。 2003 年,网络文学这颗“嫩芽”已严重缺水,濒临枯竭。

    所谓“水”,就是钱。

    在那个 “互联网=免费”的理念深入人心的年代,人们凭着兴趣写作和阅读,尽管好作品越来越多,小说网站却都在生死线上挣扎。

    起点中文网第二次改版以后,人气攀升,几位创始人却喜忧参半。

    眼看网络流量像巨浪一波接一波拍打在服务器上,他们意识到光靠“兴趣”养不活网站,理想再美好也得先挨住现实的拷打。

    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很现实:

    一、服务器的钱从哪里来?

    自掏腰包短时间内没问题,但决计不长久。按照当时网站用户的增速,得不断购入服务器,折指头就能算出网站的存活时间。

    二、如何防止作者们变“太监”?

    所谓“太监”就是断更。大家本就全凭着兴趣写作,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情况再正常不过。可是对读者来说,看着正爽,突然没了可还行?一群人只能气得在评论区大骂“TJ(太监)”,讽刺作者“下面没了”。

    更气人的是,很多作品“太监”并不是因为写得烂,反倒是因为写得太好,被台湾出版商买走版权,做成走实体书出版了,依照协议,必须停止网上的更新。

    俯瞰当时的网络文学版图,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

    大陆这边的好作品、好作者越来越多,但所有小说网站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请来作者、成名被挖、读者抗议、再请作者 … … 如此往复,小说网站沦为了台湾出版商的人才库。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要问:“怎么都是台湾出版商,大陆的出版商哪去了?”

    一个很悲桑的情况是,当时大陆出版商还都瞧不上网络小说,他们更愿意出版传统文学作品。

    那段时间,起点的几位创始人常在QQ上探讨出路,吴文辉提议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先排除不靠谱的因素,看剩下的是什么。”

    摆在他们面前大概有这么些选项:

    选项A:纯广告模式

    那时主流人群还不相信互联网广告,靠网站广告基本收不上来多少钱,连新浪、搜狐等几大门户网站都在苦苦挣扎。

    不纠结,选项A,PASS!

    选项B:版权代理

    把网络小说版权倒卖给台湾出版商,当一个赚差价的中间商,这在当时不少同行眼里是个比较靠谱的来钱方法,可几位创始人觉得这条路收入不稳定,而且转投传统出版社有些背离互联网,可能会扼杀掉网络文学,和初心不符。PASS!

    选项C:直接卖电子书

    台湾那边倒是有人做电子书生意,每本一元或两元,在台湾生意倒是还行,可一进入大陆市场就生意惨淡,少有人买账。此路也不通。

    。。。

    。。。

    。。。

    用排除法最尴尬之处在于,排除到最后,发现从A到Z的所有选项都排除掉了,只剩沉默。

    这场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几个人终于想出一套全新解题思路。

    吴文辉提出应该结合网络文学的特点来寻找商业模式。

    他分析,台湾的小说电子书之所以在大陆卖不出去,很大程度是因为盗版,“正版刚出,盗版第二天就出,肯定卖不动。”

    于是他提议,连载小说要改成单章销售,一章一章,“现写现卖”。如此,哪怕第二天就有人盗版,也会有读者为了提前一天看而付费——这是吴文辉这个资深书迷对用户的判断。

    “第二是把价格降下来。”

    台湾电子书至少一块钱一本,吴文辉想把价格降到用户心理门槛的最低极限:“一毛钱看一次”。

    如果假定用户愿意一毛钱看一次,一次看一章,平均五千字,算下来就是每一千字两分钱。

    “一毛钱看一章,千字两分钱,收费模式就这么定了!”

    林庭锋从银行的VIP专属柜台获得灵感,建议搞一个 VIP 收费模式,“给读者带来VIP贵宾般的感受”,正好商学松开发了一个 “个人书架”功能,正好能做成“VIP书架”。

    几个灵感碰撞出火花,“VIP 付费制度”初见雏形,中国网络文学的车头开始转向另一条轨道。

    当年的 6 月 28 日,“中国首届奇幻文学笔会”在广州举办,一群同行赶来面基,顺道讨论“网络文学网站如何生存”,林庭锋喜滋滋地提出“VIP制度”,准备坐等掌声。

    哪知空气突然安静,人们看着林庭锋,像是看见骑着驴子撞向风车的堂吉诃德。

    几盆冷水淋在林庭锋心头,一位关系不错的朋友拍拍他的肩,“起点是个很不错的网站,死了真的可惜。”

    其实也不怪当时大家这么说。 2003 年放眼整个中国互联网,敢直接向用户收费的除了网络游戏、电商,没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尽管心里没底,几人还是决定试试。“与其等死,不如找死”,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当时最大的网络小说网站“幻剑书盟”出现一件怪事:

    书评区的十条评论可能有三四条都在关于起点的,并且几乎每个热门作者都收到了起点的邀约。他们就这么靠着人工的方式不断提醒大家:还有一个叫起点的网站,欢迎也到这边发作品。

    到 7 月,起点的服务器增至第五台时,费用已逼近六万元,网站营利迫在眉睫。是生是死就看“VIP付费制度”。

    然而就在此时,几个人猛然意识到:政府规定,一个网站要收网友的钱(经营性质)必须先申请 ICP 证书,而申请 ICP 证又必须注册个公司,注册资金至少一百万。

    “一百万?”查到这个数字,林庭锋惊出一身汗,上哪儿去找这一百万?

    讲到这里,终于和开头接上。林庭锋想起老家还有一套老房子,实在不行就抵押贷款。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起点创始成员之一的“ 5 号蚂蚁”郑红波表示,自己能从家里借100 万帮团队暂渡难关,其他几个成员这才发现,原来革命队伍里有个深藏不漏的隐形土豪 … …

    若不是亲眼看到账上余额多了一百万,林庭锋不敢相信一个素未谋面,仅通过网络联系的人,居然真的直接汇过来值几套房子的钱。

    2013 年 10 月,“VIP 书架”正式上线,一共 8 部作品,参与规则是用户交 50 块钱成为VIP,其中 30 元用来购买VIP资格,另外 20 元转换成“起点币”作为预存阅读费用,一千字收费 2 分钱。

    当年公告里有一个细节:

    用的字眼不是充值,不是赞助,而是捐款和募捐。

    哪怕到了这种关头,几位创始人也一致决定先咬咬牙,拿其中 30 元用来补贴服务器费用,剩余的钱作为“起点币”回馈给作者。

    在一个没有扫码支付的年代,VIP制度的具体实施极其原始:

    读者充值时,先去银行汇款给林庭锋,附上自己的账号ID,林庭锋查收后打电话让商学松在后台给对应账号手动加上对应的起点币。

    作者提款时,在后台点提款,商学松打电话告诉林庭锋,林庭锋跑去邮局给作者的银行账户汇款。

    作家“血红”是第一批作品上架VIP书架的作者,答应邀约时,他“就觉得挺好玩”。

    虽然当时他在网上已是小有名气的网文作者,肉身却仍被困在武汉的出租屋里,每天靠吃泡面度日。在此之前,他已经网上免费发出近 300 万字作品,没拿到过一分钱,也没想过这还能挣钱糊口。

    第一笔 50 元稿费到账,血红立马点了提款,不想睡觉,请朋友去网吧包夜打了一宿CS。之后他每收到一笔稿费就立马点提款, 30 元、 60 元、 80 元… … 直到他接到商学松的电话:

    “大哥你别提款这么频繁行不,宝剑的腿都快跑断啦!”

    当时的血红拿着几百块钱就乐开了花儿,根本没想到这个数字在短短半年以后会以“万”为单位。

    画面的另一边, 10 月份的广东阳江又潮又热,林庭锋的衣服被汗粘在身上,骑着“小电驴”赶往 10 公里开外的银行汇款,来来回回,来来回回。

    至今他清楚记得几件事:

    1.“流浪耗子”是第一个汇款 50 元成为起点VIP的人,后来成了起点的员工,至今还在。

    2.作者“流浪的蛤蟆”在第一个月的稿费就超过 1000 元,羡煞众人的同时,也让大家信心倍增。

    3.“血红”这家伙刚开始可真烦, 20 块钱、 30 块钱也要提款,害得自己一天跑好几趟。

    2

    2004 年情人节那天,几个男人挤在上海一家宾馆房间,这是起点的几位创始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见面。

    此时,两条康庄大道已经摆在他们面前。

    左手边,港股上市公司 TOM 集团开出 2000 万元人民币的价码,并承诺帮他们几个移居香港,但条件是两年之后等新的编辑团队就位,他们必须全面退出。

    右手边, 31 岁的年轻首富陈天桥开出 200 万美元价码,承诺保留起点创始团队的独立运营权,并答应用盛大的点卡体系帮助起点继续扩张。

    没犹豫太久,他们就选了盛大,原因很简单,前者试图买断他们的梦想,而后者想帮他们实现梦想。

    2004 年,林庭锋怎么也料想不到,自己骑“小电驴”去汇款的速度居然成了制约起点发展的最大瓶颈。VIP 制度让网站流量暴增的同时,也让汇款的充值方式捉襟见肘,而此时盛大点卡的充值体系恰好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在当时,盛大点卡的线下支付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放眼中国版图,无数个网吧老板充当着“人肉收款机”的角色,点连成线,线织成网,资金源源不断地汇入盛大王国。

    盛大的资源就像汽油泼在起点的梦想火苗上,火势蔓延之快简直让同行睡不着觉。某段时间,起点的用户数占据全网网民的24%。

    2005 年 5 月,“天鹰”、“幻剑书盟”、“龙的天空”等 6 大文学网站组建中国原创文学联盟(CCBA),俗称“六站联盟”,剑拔弩张,在网文市场上演了一出“六国合纵抗秦”的大戏,起点就是那个秦。

    但此时几位创始人内心已是波澜不惊,甚至还想笑。

    “他们这是自降身价”

    侯庆辰说,原来几个网站名声是并列的,现在联合对抗起点,反倒证实了起点的实力。

    2008 年,陈天桥站在互联网的高处张开双臂,对着世人宣布自己的梦想:

    我的目标是把盛大打造成一个互动娱乐媒体公司,就像迪斯尼那样多元化的媒体帝国。

    待他双臂放下,盛大在线、盛大文学、盛大游戏三驾马车已蓄势待发,起点这匹骏马站在盛大文学的车前嘶鸣,释放出强劲的生命力。

    其后短短三年,盛大文学陆续完成近 10 家网络文学网站的收购,原本网站林立的中国网络文学版图颇有大一统的趋势。

    不得不说,陈天桥眼光之长远,真特么像是个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人。

    他当时所构想的网络迪士尼战略:“视频门户+文学创作+影视IP改编+游戏改编+硬件阅读器”,几乎就是十年以后腾讯提出的“泛娱乐”、“新文创”战略的雏形。

    早十年,陈天桥就已经看到了 IP 的价值,以及游戏、视频、文学三者之间界限打破的可能性。只可惜,快人一步的是先驱,快人十步的是先烈,迪士尼战略险些让盛大文学成了先烈。

    一个重要原因是,十年前连智能手机都没普及,网络文学市场还不成熟,下游产业也不成熟,尽管那时已经有人靠着写网络小说月入百万,但网络文学并未真正进入主流视野,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网络文学”究竟是什么。

    所以,“网络文学”究竟是什么?其实直到今天,争议仍在。

    有人说,最早的网络小说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有人强烈反对,觉得那充其量算是“传统文学的网络发表”——并不是把一部传统文学作品发在网上,它就成了网络文学。

    在网上创作,在网上发布,在网上传播,三者缺一不可,这是起点创始人之一,如今的阅文集团CEO 吴文辉的定义。

    基于他说的三个基本条件,网络文学有很多特征区别于传统文学。

    首先是连接性(或者叫互动性)。

    传统作家闷在房间里写的书直到完结、出版、卖到书店,被翻开那一刻才和读者建立连接,而网络小说边写边发,在创作时就和读者有千丝万缕的连接。

    因此,在网络文学的生态中,读者决定着作者的收入,也影响着故事导向和作者状态。

    血红说,有一次他“写死”了某个角色,很多读者受不了,却又没法顺着网线爬过来锤他,只能涌入书评区吐槽,导致网站服务器当场宕机。

    一般这种情况下,网站编辑多半就会找过来和作者商量要不要考虑在后面安排个情节,让死去的角色复活。

    血红告诉我,有一位远在台湾的读者身患绝症,靠读他的小说帮助缓解病痛。他得知后,每天通过网站把新章节传给那位读者,希望帮助他战胜病魔。而他自己也会觉得自己码的每个字都有了新的意义。

    作者也给读者快乐和生活的希望,读者是作者更新的动力源泉,而读者和读者之间也因为同一部作品聚在一起,有了归属感,这种关系微妙、独特而美好。

    再比如开放性。

    网络小说发布时,由于没有实体出版的门槛和压力,反而解放了作者们的想象力,单挑BOSS怒刷装备,修仙成神,说学逗唱,吃喝拉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有人质疑网络文学太直白,太口水化,简直是文学的倒退,我倒认为是网络文学解放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它让我想起鲁迅。

    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时,也有许多人批评过于“口水化”,白话文被认为是文化退步,然而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呢?

    也有人批评网文只顾“爽”,没营养,太Low。

    网络作家群体对此倒是普遍很坦然,顶级网络作家“猫腻”的回答是:“能让大家快乐,这本身不就是很高尚的事吗?”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