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吉林新闻 > 高铁探伤工:见证从人工到高效智能的演变
  • 高铁探伤工:见证从人工到高效智能的演变

    时间:2019-09-05 18:00:08  来源:吉网  作者:李超

    9月3日凌晨2时,长珲城际铁路敦化站至大石头南站,一辆汽车大小的四轮小车正在高铁线路上快速前进,小车的灯光划破了夜空,不时听到小车发出的“嘀嘀”声…….

    50多岁的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高铁基础设施段职工秦绪忠感慨万千:“我1983年参加工作,从开始干探伤算起,已经整整35年了。我记得当年我们使用的探伤仪除了上海产的Ⅲ型钢轨探伤仪外,还有I型钢轨探伤仪也在服役。那时的探伤仪非常落后,I型钢轨探伤仪只能探裂纹,Ⅲ型钢轨探伤仪也只能进行核伤的检测,出来作业,两样都带费事,只带一样,一个地段就得干两遍。而且,这些探伤仪都是模拟信号,只能显示波形,剩下的都要探伤工依靠公式进行人工计算。所以说,那个时候的技术骨干根本没有闲着的时候,白天出去干活,晚上回来核算探伤数据,一算就是多半宿。”

    在行进的探伤车上,秦绪忠指了指徒弟、青年职工汪洋座位前的显示屏说:“你看看现在,探伤仪已是智能化了,在钢轨上走一圈,哪儿有伤,什么类型的伤都显示在屏幕上,只要认字儿就看得懂!”

    说话间,探伤小车又再次行进了半公里。秦绪忠看了看正紧盯屏幕的汪洋,眼神里流落出关爱。“他们这代人享福了,新技术把很多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以前在线路上探伤,全靠两条腿,哪天都得走个四五公里。而且我像他这么大时,哪有无缝线路?25米就一个钢轨接头,遇到接头就要停下来再三确认钢轨状态。因为接头那个螺栓孔一旦有裂纹,时间长了就成为断轨的‘元凶’!不探行吗?现在再看看他们,线路都是无缝的,夜间一个‘天窗’的探伤作业量赶上我们以前徒步探伤三四天啦!”

    凌晨3时点30分,“天窗”修作业接近尾声。这个夜间“天窗”,探伤职工完成了15公里钢轨探伤任务。

    看着汪洋和工友们走出封闭网时轻快的步伐,秦绪忠不禁再次感叹:“现在的职工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涛 通讯员 龙云飞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