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探访成都社区美空间样本:龙潭客家美学示范带 转弯就能遇到小美好
  • 探访成都社区美空间样本:龙潭客家美学示范带 转弯就能遇到小美好

    时间:2021-03-12 15:38:53  来源:  作者:

    院山社区的居民在共享空间排练舞蹈

    3月3日的成都市社区美空间建设行动新闻通气会上,社区美空间被定义为服务社区、提供普适审美体验,深度黏合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空间场景。龙潭客家美学示范带作为成都社区美空间打造的样本之一被更多人知晓。

    3月8日到3月10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龙潭客家美学示范带,在龙腾里田园美学生活馆和院山・竹苑,探访社区美空间的建设,以及如何与农业资源、产业资源衔接,为人居社区创造更多可能。

    龙腾里田园美学生活馆

    培育城市新农民 打造农业新场景

    2019年建成的龙腾雅苑小区位于绕城高速外的双龙路北侧,1970户居民大都是以前生活在周边的村民。村民住进了楼房,但心里依然惦记着农田,龙祥社区副主任张洋告诉记者,目前小区周边有超过4000亩土地仍然保持着农耕种植,部分土地甚至还保留着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

    集约化的住房条件、仍在种植的大片土地,二者决定了龙祥社区的社区美空间由室内、室外两部分组成。有别于传统社区活动中心的娱乐、活动性质,位于龙腾雅苑小区的龙腾里田园美学生活馆围绕农业产业展开。

    田园生活馆由办公区域和活动空间两部分组成。在竹艺风格的办公空间里,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周边居民的特点对业务种类进行了细分,重点解决民政和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活动空间又细分为娱乐和产业两部分,包含了具有客家特色的印染工坊、种子银行以及田园剧场,又针对目前社区的产业特点,设置了龙腾里直播间和农创超市。

    解构这样一座田园生活馆,离不开“城市新农民”的概念。张洋告诉记者,农民的身份根植在社区居民的血液中,通过社区的整合,规范居民种植秩序、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尽可能为居民增加收入。

    张洋所说的“整合”既包括室内的田园生活馆,还有生活馆外的“龙腾里农耕园”。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成华区社区规划师刘虹敏告诉记者,目前计划在龙腾雅苑小区外靠近羊叉河的闲置区域建设龙腾里农耕园。“包含生态种植区、田园童趣区、田园艺术区等板块,帮助社区种植户建立品牌,形成可持续销售,为种植能人提供创作空间和直播场景,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解决就业。”

    院山・竹苑

    利用产业资源 拓展居民生活空间

    在成华区社区美空间的建设实践中,龙潭客家美学示范带是其中特色鲜明的一部分。如果说龙祥社区的田园生活美学馆是社区美空间和农业资源的有效结合,那么位于院山社区的院山・竹苑则充分吸收利用周边的产业资源。

    院山社区毗邻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功能区内汇聚了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如何让产业和社区有效连接?如何利用产业功能区的优势为居民带来更多便利?记者在院山・竹苑看到,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从儿童到老人,中心为社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同时还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与传统社区服务中心不同,院山・竹苑社区的内容设置依托产业展开。“儿童之家、青创中心的设置都离不开产业联盟内的幼儿园、信息技术企业的支持,中心本身也是产业联盟发布用工信息、产业资源的一个重要平台。”

    今年2月,刘虹敏被聘为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首批市民观察员,站在市民角度,她期待未来能将“一个社区一个特色”做到极致,用鲜明的特色引领社区的发展乃至居民的生活。

    “龙潭客家美学示范带实际上是通过一条线,串起周边的人文特色和营商环境,促进集成式发展。目前来看,周边居民已经愿意走进来,未来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平台,撬动更多家庭的参与度,有了参与度,产业联盟也能更好地助力社区建设。”在刘虹敏看来,社区美空间的建设既有美学维度,也有社区维度,这两大价值都共同服务于城市的幸福程度,“社区美空间为城市增加了一个个发光点,让这种转弯就能遇到的小美好成为一种常态,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精神认同。”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王培哲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